財政部副部長:走中國特色住房保障道路
2013-04-10 09:54?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繼續推進住房保障制度建設 當前,我國住房保障制度建設依然面臨嚴峻形勢,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住房購買消費與租賃消費的比例嚴重失調。住房自有率美國為60%,德國為40%,我國則高達85%,而且購房者呈年輕化態勢。以住房購買消費為主,不僅助長房價畸高,而且影響保障房體系良性發展。其次,住房保障方式相對單一,主要以實物建房為主。第三,住房保障品種較多,目前共有7大類、11個品種。第四,住房保障法律體系不健全,住房保障運行體制亟待完善。當前尤其應加快構建公平分配、有效運營、有序退出等制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進一步加強住房保障制度的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科學界定政府住房保障范圍;統籌城鄉規劃,對保障性住房建設出臺適當的傾斜和優惠政策,確保建設用地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探索建立住房合作社等多渠道、多形式住房供應模式,在開發環節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只能從開發商手中購房的格局,實現商品住房與保障住房良性互動、健康發展。 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目前我國保障房品類繁多,長此以往,會增加操作成本,也會損害政策效率。應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逐步簡化保障房品種,將帶有產權的經濟適用房和限價商品房逐步推向市場,厘清居住權與產權、投資權的關系;將廉租房與公共租賃住房并軌管理,統一為公共租賃住房,對不同收入水平的保障對象實行差異租金。 積極推進保障房供應及管理的多元化。因地制宜實施住房保障,對一線城市應采取配建等方式,增強實物住房保障能力,以“補磚頭”為主;對二、三線城市,由于住房供應較充足,應以“補人頭”為主。政府通過注入資本金、投資補助、貸款貼息、鼓勵企業發行債券等措施,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保障房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最終形成“市場建房、政府補貼、居民租房、社會管理”的住房保障模式。 加快住房保障法制化建設步伐。將住房保障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為住房保障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為財政部副部長) |
相關閱讀:
- [ 03-26]臺灣鼓勵民間資本建保障房 解決中低收入者住房
- [ 03-13]今年新增保障房用地750公頃 以區縣編制供地計劃
- [ 03-04]委員熱議“賣房征20%所得稅” 加緊建設保障房
- [ 03-01]北京數千戶家庭將遷入保障房
- [ 02-22]專家:租賃將成保障房首要方式 壓縮尋租空間
- [ 02-21]廣東首次明確保障房輪候時間:一般3年 最長5年
- [ 01-17]27億元保障房資金曾被截留 審計署稱已歸還
- [ 12-26]保障房明年新開工600萬套 今年基本建成550萬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