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問題引發擔憂 土壤治理亟待立法破題
2013-04-19 10:18? 趙曉娜?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關鍵 污染角色認定是難題 然而,這也許只是治理土壤污染的第一步,污染角色界定與治理資金來源成兩大難題。 “土壤污染也秉承‘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但如何界定這個‘誰’?如何界定污染的角色?”王五一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土壤污染問題如一個鏈條,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界定其中的關聯性。這也是環保訴訟上的空白。 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相關人士也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污染責任界定時還可能面臨著企業原廠搬遷或者倒閉了,這樣責任落實更是困難。 “美國的超級基金也許我們可以借鑒。”面對這一困境,董良杰建議。他介紹,美國國會在1980年通過的《環境應對、賠償和責任綜合法》,批準設立污染場地管理與修復基金,這一基金即“超級基金”。 記者了解到,“超級基金”授權美國環保署對全國污染場地進行管理,并責令責任者對污染特別嚴重的場地進行修復;如果找不到責任者或責任者沒有實施修復的能力,“超級基金”將撥款支付相關費用;對不愿支付修復費用或當時尚未找到責任者的地塊,可由“超級基金”先支付修復費用,再由環保署向責任者追討。 但若中國建立相似的“超級基金”,應該由誰來支付這龐大的資金?很多專家并未對此做出回答。 “我們應該立足于中國的現實情況:治理中國土壤污染問題時,要堅持‘經濟適用’的標準?!睂Υ?,王五一解釋:“資金來源是個大問題,我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投巨資去進行土壤修復,研究出一套經濟適用的技術也是治理土壤污染面臨的一大難題?!?/p> 然而,治理土壤污染困難、挑戰多多,但仍需相關政策法律出臺來破題。記者 趙曉娜 實習生 侯潤芳 |
相關閱讀:
- [ 03-16]袁隆平:中國有能力解決好吃飯問題
- [ 03-12]中國糧食安全:重數量更應重質量
- [ 03-09]代表委員熱議中國糧食安全:九連增背后潛在危機
- [ 03-09]從PM2.5到糧食安全 中國選擇牽動世界格局
- [ 02-03]專家稱因大豆納入統計致糧食安全問題被夸大
- [ 12-26]黨報駁斥"糧食安全紅線松動":我們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 [ 10-15]成都糧食局長將體驗24小時饑餓 多名官員愿參與
- [ 10-12]世界糧食日我國將首次倡導糧食干部職工體驗24小時饑餓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視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