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區記者密度大于汶川時期致“愛心擁堵”
www.fjnet.cn?2013-04-23 14:19? 孫宇挺?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中新社四川蘆山4月23日電 (記者 孫宇挺)四川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侯雄飛,23日在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災區蘆山縣城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在蘆山地震災區的記者超過一千人,密度大于汶川大地震時期,對災區救援工作造成一定影響。他更愿意將之稱作“愛心擁堵”。 侯雄飛表示,此次地震的新聞報道工作積極有序有效,報道快速充分。災情發生后國內外新聞工作者都趕赴震災現場,報道災情,讓社會了解這里發生的事情,新聞工作者盡到了社會責任。 據侯雄飛介紹,現在地震災區有一千多名記者,包括在宣傳部門有登記的境外記者170多人,有登記的境內記者800多人,還有一些沒有與新聞宣傳部門聯系直接進災區采訪的媒體記者,估計大約有一百余人。這還不包括網絡媒體的工作人員。 侯雄飛說,此次媒體報道快速且全面,從搶救生命、受災民眾安置、傷員救治、交通保障等方面予以全面快速報道。新聞媒體工作人員同災區民眾和救援隊員一樣辛苦,且冒著很大的危險,“我們感謝新聞工作者不怕苦不怕危險的精神。” 侯雄飛表示,媒體工作者在這里傳遞愛心,但由于人數眾多,對災區救援工作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當前災區800平方公里土地上出現了1000多名記者,這個密度甚至比當年汶川大地震時候的還高。汶川大地震的災后報道中,最多時有3900多名記者出現在那片10萬平方公里的災區土地上,但這次的密度顯然要比當時的還大。 由于災區通道本來就窄,交通狀況也不好,過多的媒體采訪容易導致救災通道擁堵,侯雄飛將之稱作為“愛心擁堵”。 侯雄飛呼吁,為了更好地抗震救災,為了抗震救災科學、有序、有效進行,在采訪任務完成之后,各方媒體記者可以根據情況考慮離開災區了,以便為災區救援和災后安置工作留下更大空間。記者離開災區以后,也可以選擇在成都駐守,因為那里設有蘆山地震應急新聞中心,這個新聞中心每天都有新聞發布,且全面迅速。 侯雄飛說,“現在的新聞報道已經很充分了,我們理解記者的辛苦和愛心,也希望記者能理解救災人員需要更大工作空間。” 這次震災最大的問題是農村房屋倒塌,據侯雄飛介紹,農村房屋倒塌率高達95%。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23]地震核心區遙感結果:龍門鄉受損情況最為嚴重
- [ 04-23]公安消防部隊黃金72小時救出150名生還者
- [ 04-23]世界媒體肯定中國救援 中國災難應急機制正在成熟
- [ 04-23]民間力量如何合理援助災區 各國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 [ 04-23]災區孕婦獲救后生下男嬰 孩子取名“向軍”(圖)
- [ 04-23]資陽特警隊員戴家祥寶興搬運藥品時暈倒墜地
- [ 04-23]民政部再向四川蘆山地震災區增調3萬頂帳篷
- [ 04-23]公安部前線指揮部發起搶救生命總攻 擴大搜救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