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承載壓力顯現 小城鎮人口向中等城市看齊
2013-06-13 09:31:14??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土地供應向小城鎮傾斜 提高人口承載能力 在城鎮化進程中,如果城鎮化、工業化、農村土地利用制度設計科學嚴謹,我國完全有把握形成梯度適宜、分級承接的農村轉移人口分布格局,不會出現農民“一窩蜂”進城,大規模擠入大城市的問題。 重慶等地實行戶籍制度改革,超過半數以上的農民都選擇進入小城鎮,既是因為小城鎮門檻較低、成本較少,也是因為小城鎮距離農民原居住地較近,社會環境、人際關系較為熟悉。大量農民轉戶進入小城鎮,給政府城鎮化戰略以啟示:應把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作為優先選擇,使中小城市、小城鎮作為吸納農民的主要載體,在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基礎上,保障小城鎮用地供應,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不少基層干部和專家認為,土地供應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要真正建立起“人地掛鉤”的機制,解決好“地隨人走”的問題,農村人口遷移到哪里,這些人口所占用的建設用地就轉移到哪里;從哪里遷出的人口,哪里就相應減少這些人所占用的建設用地面積,促進城鄉人口、土地要素的平衡流動。 建設用地指標保重點工程和大項目無可厚非,但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已成其主要選擇,與此相配套的土地供應不僅應傾向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也應服務于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在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土地供應向基層傾斜的機制,提高人口承載力。 不少基層干部和專家認為,小城鎮在城鎮化進程中是轉戶人口最主要的落腳地,建設用地緊缺制約著城鎮化體系的完善,必須妥善改革土地供應模式,在保證滿足城市建設、工業發展需求的同時,適當向小城鎮傾斜已成為必然選擇。應考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盤活存量,在用地安排上,盡量按照集約、節約標準,根據單位人口承載量和經濟密度,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半月談 記者李松) |
相關閱讀:
- [ 06-09]大陸城鎮化催生商機 臺商或遇大好機會
- [ 06-07]厲無畏:中國經濟仍有十幾年的高速發展空間
- [ 05-28]姚景源:增長潛力與空間恰是我們發展的良機
- [ 05-28]耶魯大學學者:中國抓住真正的機會正當其時
- [ 05-27]發改委負責人強調: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關鍵靠改革
- [ 05-25]城鎮化四大誤區:從GDP崇拜到城鎮化率崇拜
- [ 05-24]專家稱中國城鎮化發展會給中德帶來更多合作空間
- [ 05-01]中國人喜歡攢錢 儲蓄率高達50%以上消費增速回落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