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專家解讀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物理原理 2013-06-21 07:5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我來說兩句 |
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 |
6月20日10時許,我國首次太空授課開始。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新華社記者王永卓攝 實驗二:單擺運動——太空失重 實驗過程:T形支架上,細繩拴著一顆小鋼球。這是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王亞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小球并沒有像在地面那樣往復擺動,而是懸停在了半空中。王亞平用手指輕推小球,小球開始繞著T形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 專家解讀:實驗中小球沒有來回擺動、而是懸浮或者做圓周運動,是太空中的失重現象導致的。在地面上,一旦松手,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小球會向下運動,而由于小球被細繩連接在支架上,它就會被細繩牽著來回擺動。但太空中沒有重力作用,小球只會在原地懸浮。同樣因為重力環境的不同,在太空中輕輕推小球一下,小球會在細繩的牽引下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上,需要給小球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克服地球重力的阻礙,實現圓周運動。 失重是空間與地面環境最重要的差別之一。它雖然給飛行生活帶來很多有趣的體驗,但也會妨礙航天員在艙內的操作,同時對航天員的心血管系統和肌肉、骨骼系統帶來不利影響。針對這個問題,航天醫學專家研究出很多醫學防護措施,航天員也會在航天器中通過主動鍛煉來增強心血管和肌肉功能。 |
相關圖片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