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黨的群眾工作傳統
www.fjnet.cn?2013-07-05 11:3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我來說兩句
李君如,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寧波。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政史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僑聯主席。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院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曾任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權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會長。著有《鄧小平的“治國論”》等數百篇論文,著有《觀念更新論》等幾十部著作,其中由《毛澤東與近代中國》、《毛澤東與當代中國》、《毛澤東與毛澤東后的當代中國》組成的“毛澤東研究三部曲”獲第11屆中國圖書獎。第二屆中國“發展百人獎”獲得者。2008年,榮獲聯合國“艾滋病防治特殊貢獻獎”和澳大利亞金袋鼠獎。 作者感想: 我在《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期發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黨的群眾工作傳統》,是我在2011年提交給一個學術研討會的一篇論文。這篇文章寫作的動因,是因為胡錦濤總書記在2010年10月召開的專題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出人意料地講了“群眾工作”問題。我感到十分重要,因為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在群眾中進行社會調研,知道群眾對這方面的工作有很多不滿,總書記的講話很有針對性;與此同時,我也注意到,今天的群眾工作遇到了許多過去沒有遇到過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因此,這篇文章不僅研究了毛澤東的群眾工作理論和黨在這方面的歷史經驗,而且研究了今天的問題,并提出了今天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的一些建議。論文提交給研討會后作了大會發言,獲得廣泛好評,才決定公開發表。文章發表后,多家媒體轉載。今天重讀此文,感到對于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依然有點用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毛澤東在反對教條主義的時候,從理論學習和研究層面提出的科學思想。由于馬克思主義具有實踐性的品格和制度追求的特點,在毛澤東倡導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總是從理論、實踐和制度三個層面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因此,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形態的馬克思主義,而且是實踐形態和制度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黨的群眾工作傳統,包括了群眾工作理論、群眾工作實踐和群眾工作制度三種形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日子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我們也應該從理論、實踐和制度三個方面學習黨的群眾工作傳統,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0]年輕干部要主動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
- [ 06-20]杜吉明:著力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
- [ 06-20]胡春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創新群眾工作方法
- [ 06-20]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
- [ 06-20]不斷創新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
- [ 06-20]洪承義:基層群眾工作要找對解決問題路子
- [ 06-18]堅持群眾路線的時代要求—訪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 [ 06-01]四川眉山法院六一節建“留守兒童關愛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