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鎮化質量需要五大突破
www.fjnet.cn?2013-07-08 12:58?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原標題:提高城鎮化質量需要五大突破 當前,中央作出的“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重大戰略部署,正在迅速轉化為基層的實際行動。但是,從調查的情況看,對于如何扎實有效落實這一戰略部署,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把握方向,突出重點,從全局和長遠的戰略高度,統籌謀劃更加清晰、更可操作、更為可行的發展思路和關鍵舉措,增創新型城鎮化紅利與改革紅利的疊加優勢,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必須在民本位導向上實現重大突破 正確導向是提高質量的根本前提。提高城鎮化質量首先必須確立正確導向。城鎮化是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簡單地說,是農民市民化的過程。其核心是人,關鍵是農民工市民化,根本目的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 但是,多年以來,由于制度約束和發展階段的限制,我國城鎮化的導向存在較大偏差。突出表現為片面追求物質形態的城鎮化,而忽視人特別是農民工的市民化,城鎮化走上“化地不化人”的歧路,導致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土地城鎮化,城鎮占地快速擴大、城鎮數量快速增加、城鎮形態快速變化,但農民工問題日益凸顯。過去10年,全國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接近70%,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增加達到75%,但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不到30%。農民工及其家庭成員在享受義務教育、勞動就業、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社會福利以及政治權利等方面與市民有著明顯差別,而且越是規模大、級別高、收入多的城市,越是讓農民工難以真正融入。 目前,雖然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6%,但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卻只有約35%。全國“半城鎮化”農民工數有1.6億多人。在農村人口中還有5000多萬留守兒童、4000多萬留守老人、4700多萬留守婦女,失地農民大約4000~5000萬。不僅增加巨大社會成本,也帶來許多社會矛盾和隱患,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這與勞動力集聚必然帶來人口集聚的城鎮化規律大相徑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不相適應,也嚴重背離我國推進城鎮化、促進經濟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本意。 國際經驗表明,農民工市民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而言,農民工市民化不僅是最大的內需潛力、最深刻的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戰略選擇和最持久的發展動力,也是提高城鎮化質量、滿足廣大農民愿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 強調城鎮化在民本位導向上實現重大突破,說到底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特別是以民為本的理念,牢固確立人特別是農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地位,讓農民工真正成為城鎮化的主人。體現在城鎮化實踐中,必須做到“六個轉變”:一是從注重物質形態城鎮化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城鎮化轉變,徹底改變“重物輕人”的錯誤導向,加快農民工及其家庭成員市民化進程。二是從注重市民城鎮化向更加注重農民工市民化的城鎮化轉變,徹底改變城鄉居民待遇不一樣、不平等的現象,促進城鎮勞動者人人平等。三是從注重進城農民工市民化向同時注重農民工家庭成員市民化轉變,徹底解決農民工家庭成員兩地分居、妻兒分離等問題,促進城鄉居民家庭幸福、安居樂業。四是從注重本地農民工市民化向同時注重外來農民工市民化轉變,徹底改變對外來農民工的社會歧視,促進勞動力有序流動。五是從注重農民工就業保障向同時注重農民工市民化的全面社會保障轉變,徹底改變農民工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后顧之憂,促進農民工及其家庭成員得到全面發展。六是從注重進城農民市民化保障向同時注重城鄉居民社會保障一體化轉變,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總之,就是要通過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體制創新、公共服務和制度保障,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保證農民工及其家人進城沒有任何障礙,留在城里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充分享受現代城市文明,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8]住建部專家 城鎮化致中國房價30年內將持續上漲
- [ 07-08]城鎮化水平不能以數字“論英雄”
- [ 07-08]如何紓解“拆遷暴富”之痛
- [ 07-06]2億城鎮常住人口無城市戶籍 難享同等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