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昨天,結束醫學隔離的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員公寓與媒體記者見面并回答提問。 新華社發
結束15天醫學隔離期的神十航天員昨天再度與大家見面。已完成兩次太空飛行的聶海勝表示,中國航天員完全能適應中長期太空工作和生活。張曉光也認為,經歷過的風雨最值得珍惜。女航天員王亞平則用“小馬過河”的故事巧答任務風險問題。
亮相
航天員狀態恢復預期值
昨天上午,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穿著藍色航天員訓練服,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員公寓集體亮相。他們面帶微笑,精神抖擻。女航天員王亞平還化了淡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鄧一兵介紹,目前三名航天員身體恢復符合預期。從太空返回后,神十乘組實施了消毒、隔離、檢疫制度,接受動態醫學檢查,進行重力再適應。經隔離恢復,三名航天員當前精神狀態良好,各項生理指標正常,體重已恢復至飛行前水平,靜態心功能恢復正常,立位耐力恢復較快,生理儲備功能仍在恢復期當中。
據鄧一兵介紹,為進一步促進和增強生理機能儲備,在隔離恢復的基礎上,航天員將在7月中旬至7月底進行任務后恢復療養。療養結束后,航天員仍需進行3個月的動態健康觀察,確保身心健康全面恢復。
據介紹,在隔離恢復后期,神十航天員還與科技人員座談飛行感覺,為后續任務的改進提供參考。神十任務中,航天員既是任務執行者,又是工程任務的試驗者,對飛行特征、飛行環境、人機關系、醫學試驗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具寶貴價值。
感悟
聶海勝
我航天員能適應中長期太空生活
在神十任務中創造了中國航天員訪問太空時間最長新紀錄的同時,兩度飛天的聶海勝也成為中國目前飛行時間最長的航天員。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聶海勝對籌備建立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充滿信心,“從我執行兩次飛行任務的經歷看,我感到中國航天員完全能夠適應中長期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
聶海勝認為,中國航天員要在未來空間站長期工作、生活,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對航天知識和專業技能儲備要求更高。與此同時,飛行時間的延長使得在軌發生應急與故障情況的概率大大增加,“航天員必須能夠膽大心細、果斷處置”。
另一方面的挑戰來自對航天員心理素質的考驗。聶海勝說,中長期飛行造成航天員較長時間與社會隔離,心理壓力增大;而在狹小密閉環境工作生活,還要考慮乘組內成員之間的性格差異、心理相容性、團隊意識等方面的心理因素。長期在軌飛行還可能發生的醫學問題,要求航天員具有醫學處理能力。
張曉光
背后有祖國支持飛天夢永不停歇
等待15年終圓飛天夢想的張曉光,在媒體見面會上再次談起自己的飛天夢:背后有強大的祖國支持,我的飛天夢將永不停歇。
張曉光說,代表祖國出征太空那一刻,內心非常淡定從容。“都說風雨過后是彩虹的美,但是不要忘記,經歷過的那些風雨才是我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歷程。”
為了在中國首次太空授課中擔任好攝像師的工作,原本是“門外漢”的張曉光在地面進行了無數次的練習。“我不停琢磨,應該怎么站位,要用什么角度,怎樣才能很好地完成40分鐘的拍攝。”張曉光說,由于在地面進行了充分的模擬與練習,進入太空后的訓練進行得相對比較輕松。
作為太空攝像師,張曉光記錄了太空中諸多美好的瞬間:我們喜歡在太空進行“表演”,特別有趣。
王亞平
喜歡被人叫老師感到工作的意義
在距地300公里的太空向全國青少年進行授課后,王亞平更多地被稱為“王老師”。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的王亞平表示對這個稱謂有點“小驚喜”:教師是神圣的職業,能被人這樣稱呼我非常開心。
與地面的教師和同學們共同度過的40分鐘令王亞平十分難忘。她說,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令自己既激動又幸福,“激動的是他們或稚嫩或認真的聲音里,傳遞著對太空的無限好奇和向往;幸福的是我非常直觀地感受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感受到了作為老師的那種幸福。”
盡管與曾經飛天的同伴進行過無數次的交流,真實的太空體驗與王亞平的想象依舊有所不同。她將飛天的經歷比作小馬過河:“做任何事情都會和想象的有所不同。”王亞平說。
釋疑
航天員返回后為何要醫學隔離?
保護航天員恢復調養
世界各國航天員返回地面后都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醫學隔離,以對航天員進行必要的保護和恢復。
專家介紹,受太空失重環境的影響,在太空中長期生活的航天員體內鈣質流失、免疫力下降,返回地面時體質一般都比較虛弱,地面上任何一種常見的病毒都可能對航天員形成嚴重的威脅。
前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介紹,醫學隔離期一般約14天,與外界基本隔絕,除醫學措施外,航天員還會接受按摩、中藥調理等。
醫學隔離時間的長短取決于航天員身體恢復情況,也與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時間長短有關,一般在太空生活時間越長,醫學隔離期也越長。此間航天員需要平衡恢復、立位耐力恢復、心血管功能恢復和生物節律調整,消除飛行后的疲勞。
醫學療養期約20天至30天,航天員將入住療養院,繼續恢復健康的同時逐漸增加活動量。恢復療養期一般3個月左右,航天員各項生理參數恢復到飛行前的狀態,如情況良好,要開始正常的日常訓練,但一般一年之內不執行新的任務。
何為中長期太空生活工作能力?
目前還沒有明確界定
聶海勝昨天表示,從自己兩次飛行任務的經歷看,中國航天員已具備適應中長期的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航天專家表示,目前國際上對中長期飛行尚無明確界定,一般數天的太空飛行被認為是短期任務,中長期任務一般長達數月。
專家認為中長期駐留太空應具備兩方面,首先從載人航天器看,天宮一號已在軌運行近兩年,整體情況非常好,性能和指標達到甚至超過預定要求,各種重要的關鍵部位經受住考驗。
另外,五次載人飛行中,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工作能力得到充分考驗,盡管相比國際空間站航天員半年一輪換的周期,我國幾次太空任務的時間還比較短,但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在軌維修等方面,都為未來長期載人飛行打下基礎。
專家認為,真正長期太空飛行,中國還需積累經驗,航天員要掌握更多操作知識和技能,如艙外維修,國外航天員一出艙就達5個小時以上,有時兩名航天員同時出艙,互為備份,進行太空維修。
專家提到,今后的太空實驗也將更為復雜,未來的太空任務還很艱巨。
京華時報記者 商西
綜合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