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一些人缺乏底線思維
www.fjnet.cn?2013-07-28 10:37?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廣西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 今年年初,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的“霧霾天”,引起公眾普遍關注。5月24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為我們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指明了方向。本期“觀察”版圍繞如何推動上述“三個發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進行探討。 從戰略高度破解環境污染難題(問對) ——訪國家林業局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嚴耕教授 本報記者 楊學博 環境污染問題由來已久,許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中徘徊。“先污染后治理”現象的出現是否具有必然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局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嚴耕教授。 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記者:環境污染是許多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普遍問題,我國也不例外。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嚴耕: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曾經走過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經過幾百年的工業化發展,許多國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英國是最早開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倫敦在很長一段時期是著名的“霧都”。1930年,比利時爆發了世人矚目的馬斯河谷煙霧事件。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指出:如果不加強環境保護,人類將迎來“寂靜的春天”。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中越來越多的民眾意識到環保問題的重要性,開展了如火如荼的環保運動。與此同時,政府也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這些發達國家的環境逐漸好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短短30余年的時間,創造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業績,然而也帶來了環境問題的集中爆發。西方國家曾爆發過的環境公害事件,在我國幾乎都有表現。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仍然是“局部好轉、整體惡化”。好轉的只是經濟發達的局部地區的空氣環境、水體環境或者土壤環境的某些方面,而范圍更大的欠發達地區,先后又走上了污染的老路。 記者:面對普遍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一些學者認為,“先污染后治理”是一條不可逃脫的鐵律。對此您怎么看? 嚴耕:不管從國際還是從國內看,環境污染都是一種普遍現象。“先污染后治理”是否不可逾越,在學界存在很大爭議。美國環境經濟學家格羅斯曼和克魯格就此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即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一種倒U型曲線關系:在某一地區,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不斷提高,一個階段環境污染會加劇;達到污染拐點后,環境質量才會好轉。在很長一段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割裂開來,為此已經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我們必須正視這一現實問題,從中汲取教訓;必須積極探索環保新路,盡量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