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不做傳統媒體的敵人
2013-11-19 21:58?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李艷 |
分享到:
|
“今日頭條”如此“秒懂”的速度和節奏,使得用戶隨時打開應用、隨時刷新頁面,都能夠看到系統為其推薦的最新個性化資訊。然而,與騰訊、新浪四大門戶網站的新聞客戶端以及同類應用主要靠人工編輯和推薦不同,“今日頭條”是一款“沒有小編”的信息推薦類應用,這一切能夠以秒來計算的信息收集和推薦,都是通過技術手段、基于整合整個互聯網新聞資訊來實現的。“純技術人員在公司的人員比例中占了一半,如果再加上產品設計可以超過70%。”張一鳴說道。 其實,一些信息推薦類應用也可以實現用戶自主訂閱感興趣的傳統媒體、自媒體等內容源,但在張一鳴看來,這些信息推薦類應用雖然訂閱頁面,但不組織信息,這與“今日頭條”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的定制化推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一些應用可以向用戶推薦他所感興趣的科技資訊,但用戶可能對它所推薦的某類科技資訊并不感興趣,而是具體對新媒體、數字出版更感興趣,因此它所推薦的科技領域資訊就不是那么精準和細致;再比如,一些應用可以向用戶推薦他所感興趣的旅游資訊,但無法根據用戶所處位置進行推薦,而“今日頭條”在分析用戶閱讀興趣時會對其予以精準定位,并根據地域這個維度推薦所在地的游記攻略。 “因此,即使你‘秒刷’‘今日頭條’,上面的資訊也是看不完的。”張一鳴把“今日頭條”看成是“用戶可以隨身攜帶的資訊口袋”,這其中不僅有新聞,還有大量信息,“只要是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內容,我們都可以通過技術為用戶抓取到”。 盡管來勢洶—— 仍希望傳統媒體 越繁榮越好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微博和微信的朋友圈里,經常會出現來自“今日頭條”的新聞鏈接分享。張一鳴將這種與社交媒體之間的信息推薦機制,歸結到“今日頭條”所具有的“開放”這一特性上。“從微博中來再回到微博和微信中去,讓‘用戶信息獲取—個性化信息推薦—微信和微博分享’3個環節形成了一個可正向循環的閉環。”張一鳴坦言,“今日頭條”歡迎將其他社交媒體的賬號變成通用ID,因為“這樣對‘今日頭條’和社交媒體都有好處”。 事實也的確如此——今年上半年,在不少用戶逃離微博開始向微信轉移的過程中,“今日頭條”這一開放性使之成為連接微博和微信的橋梁,人們通過“今日頭條”把微博上的信息發現轉發到微信朋友圈,這種信息推薦分享大大增加了兩個社交媒體的活躍度;而“今日頭條”本身也借助社交媒體的分享,實現了用戶的大增長和活躍度的大爆發。 當然,“今日頭條”的開放性還不止于此。盡管已經擁有海量的互聯網信息資源,但“今日頭條”仍然與近百家傳統媒體建立了合作關系,在為用戶推薦同一事情的報道時,會優先對已簽訂合作協議媒體的報道資訊進行推薦。在張一鳴看來,“今日頭條”與傳統媒體一定會是越來越好的合作關系,因為與門戶網站不同,“今日頭條”本身并不生產內容,定位是信息分發的渠道,因此與傳統媒體不僅不存在競爭,而且還會對傳統媒體帶來非常有益的促進,可以成為其在本身之外的又一個展示平臺,增加傳統媒體自身品牌和所登廣告的曝光度。 如此看來,對“今日頭條”而言,其客戶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用戶,一個是媒體。張一鳴認為,對用戶來說,最有用的就是為他們找到更多有趣、有價值的信息;對媒體來說,最有用的就是為他們找到更多、更好的讀者,然后實現變現。“比如,雜志最大的問題是怎么生產出優質的內容,怎么找到自己的讀者。“今日頭條”至少可以幫他們把后一部分問題解決了,讓他們能夠更加專注地去做好內容。其實一些雜志辦得挺好,但由于規模較小、讀者分散且商業化程度偏低,面對高額的發行成本生存艱難,“今日頭條”能夠通過用戶興趣愛好的分析以及信息推薦,很快幫這些雜志在6000萬個用戶中找到適合他們的目標讀者,這樣雜志的變現就變得更為容易。” “我們當然希望傳統媒體發展得越繁榮越好。如果產生內容的傳統媒體沒了,我們也就沒了。”張一鳴坦言,目前“今日頭條”還沒有為傳統媒體帶來直接的廣告分成等商業價值服務,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把產品和體驗做得更好,但“今日頭條”在未來會想盡辦法支持產生內容的傳統媒體,以形成一個共贏的媒體生態系統。“明年將重點考慮廣告商業的探索和開發,希望為簽約的傳統媒體在內容分發服務之外帶來更多的回饋。” |
相關閱讀:
- [ 11-15]傳統媒體應在電商面前照照鏡子
- [ 10-14]傳統媒體:to be or not to be?
- [ 07-21]"大數據"時代讓隱私無所遁形 傳統媒體應擔更多社會責任
- [ 06-27]熱點事件有謠言,傳統媒體可解
- [ 06-26]新媒體3年率先曝光反腐案156件 為傳統媒體2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