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書記:改革不一哄而起 不追求表面轟動效果
2013-11-21 07:16? 羅志軍?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羅志軍 走出頭腦里的“深水區”(聲音·高端話改革) 在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對癥下藥,科學施策,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上求突破,以達到“落一子而滿盤活”的效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改革開放的關鍵節點,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戰略部署,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新的征程。江蘇是全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生動縮影,我們要積極探索實踐,聚合協調推進改革的正能量,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進。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干部群眾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推進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走出頭腦里的“深水區”。 在“要不要改”的問題上,我們要堅定信心和自覺,增強深化改革的緊迫感和主動性,順應大勢、積極作為,搶抓改革先機,釋放改革紅利。在“敢不敢改”的問題上增強勇氣和膽識,始終保持改革創新銳氣,克服怕承擔風險、怕觸及矛盾、怕影響自身利益的顧慮,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自我革命,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改革熱情、創造活力。在“會不會改”的問題上提升能力和水平,認真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堅決貫徹中央的各項部署,學習借鑒兄弟省市先行先試的成功做法,鼓勵基層群眾改革實踐探索,努力走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牢牢把握正確方向至關重要。要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把準改革脈搏、增強戰略定力,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把改革不斷向前推進。圍繞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持以人為本,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創新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要強化問題導向,認真查找自身發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深入分析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找出其中的體制性原因,拎出改革重點,提出解決辦法,形成符合江蘇實際的改革總體方案和路線圖、時間表,不失時機推進改革攻堅,尋求新的發展動力。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對癥下藥,科學施策,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上求突破,以達到“落一子而滿盤活”的效果。 發展要有特色,改革也不能一個模式。從江蘇來看,我們有長三角一體化、沿海開發、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三個國家戰略,有中新合作新加坡工業園區、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連云港絲綢之路經濟帶東橋頭堡,還有各市不同領域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這些既是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改革的重大平臺。要在積極呼應、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等國家重大改革部署的同時,堅持從省情實際出發,依托多層面的改革試點,發揮各地特色優勢,放大改革品牌效應,積極探索具有江蘇特點的改革新路子。 發揮改革最大效能,關鍵要拿出務實管用有效的舉措。推進改革,我們強調不提更多新口號,不一哄而起,不追求表面上的轟動效果,也不期望“畢其功于一役”。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以求真務實的作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一項一項抓好落實,一步一步向前推進。對國家已經明確的改革事項,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真正把決策部署變成具體行動、見到實際效果;對我省推出涉及面廣的改革,要注意統籌協調、綜合配套,風險評估、穩步推進,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對基層群眾的改革探索,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聯動推進改革的生動局面。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近日談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本報記者賀廣華、趙京安整理 |
相關閱讀:
- [ 11-20]中國國有企業將迎來第二輪改革的高潮
- [ 11-20]楊偉民:農地改革必須堅守三大原則
- [ 11-20]牢記改革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
- [ 11-20]世界樂觀看中國 外媒稱中國轉向真正改革
- [ 11-20]目標恐慌加改革滲透促使房價回歸 一線城市堪憂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