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全文)
2013-11-21 16:17? ?來源:法制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為依法準確懲治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司法公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等規定,結合司法實際,對人民法院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的工作機制提出如下意見: 一、堅持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樹立科學司法理念 1.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尊重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維護被告人的辯護權等訴訟權利,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不能因為輿論炒作、當事方上訪鬧訪和地方“維穩”等壓力,作出違反法律的裁判。 3.堅持程序公正原則。自覺遵守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審判案件,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4.堅持審判公開原則。依法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審判過程、裁判文書依法公開。 5.堅持證據裁判原則。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審查、認定證據。認定被告人有罪,應當適用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 二、嚴格執行法定證明標準,強化證據審查機制 6.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應當堅持疑罪從無原則,依法宣告被告人無罪,不得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決。 定罪證據確實、充分,但影響量刑的證據存疑的,應當在量刑時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處理。 死刑案件,認定對被告人適用死刑的事實證據不足的,不得判處死刑。 7.重證據,重調查研究,切實改變“口供至上”的觀念和做法,注重實物證據的審查和運用。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 8.采用刑訊逼供或者凍、餓、曬、烤、疲勞審訊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應當排除。 除情況緊急必須現場訊問以外,在規定的辦案場所外訊問取得的供述,未依法對訊問進行全程錄音錄像取得的供述,以及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取得的供述,應當排除。 9.現場遺留的可能與犯罪有關的指紋、血跡、精斑、毛發等證據,未通過指紋鑒定、DNA鑒定等方式與被告人、被害人的相應樣本作同一認定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涉案物品、作案工具等未通過辨認、鑒定等方式確定來源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對于命案,應當審查是否通過被害人近親屬辨認、指紋鑒定、DNA鑒定等方式確定被害人身份。 |
相關閱讀:
- [ 11-21]福建明年高校畢業生超25萬 打破歷史最高數
- [ 11-21]最高法開通官方微博微信 將及時發布重大審判信息
- [ 11-21]美國建全球最高滑水梯 17層樓高幾與地垂直
- [ 11-21]上海出臺碳排放管理辦法:單位最高可處10萬元罰款
- [ 11-21]福州追捕“采花大盜”:最高罰500元 歡迎市民舉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