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宣言》發表70周年 日本翻案圖謀愈演愈烈
2013-12-01 08: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中新網12月1日電 12月1日是《開羅宣言》發表70周年紀念日。這份文件不僅確認了中國收復領土的權利,更奠定了二戰后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基石,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然而就在此之際,日本右翼勢力挑戰歷史、意圖翻案的傾向卻越演愈烈。非法“購島”、修憲強軍、修改歷史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等一些列做法,都與《開羅宣言》精神背道而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警惕。 《開羅宣言》確認中國收復失地權利 建立戰后新秩序 1943年11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初露。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舉行開羅會議,共同討論未來對日作戰的目標。當年12月1日,三國首腦發表了著名的《開羅宣言》,宣示了協同對日作戰的宗旨,確定了戰后對日本侵略者的處置問題。 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開羅宣言》是戰后處理日本問題的重要依據。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在波茨坦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精神,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日本投降書》中明確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 1945年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中國政府正式收復臺灣。中國始終強調,日本應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律文件,將竊取中國的一切領土歸還中國,其中包括釣魚島。 就歷史意義而言,開羅會議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確定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開羅宣言》成為奠定戰后國際秩序的基礎性文件之一,為中國戰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領土提供了依據。 分析指出,《開羅宣言》及之后的《波茨坦公告》由美、中、英三國首腦達成;對結束對日戰爭以及戰后處理領土、戰爭賠償、財產等重大問題作出了原則性安排,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看,都具備國際條約的地位。這兩份文件也由此成為二戰后亞太乃至世界新秩序的兩根支柱。 得益于《開羅宣言》及其他國際文件所建立的戰后新秩序,二戰后的亞洲地區獲得了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機遇。70年來,亞太地區保持和平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區域發展推進,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
相關閱讀:
- [ 12-01]丘吉爾孫女訪問臺灣 參訪金瓜石戰俘營(圖)
- [ 12-01]中國駐埃及大使談《開羅宣言》:歷史不容翻案
- [ 11-30]違背《開羅宣言》精神 日本欲為二戰翻案
- [ 11-30]學者:《開羅宣言》明示釣魚島歸屬中國
- [ 11-30]人民日報:開羅宣言這塊“鎮妖石”不容撼動
- [ 08-09]日右翼勢力違反《開羅宣言》威脅世界和平基石
- [ 07-18]日本,不要自討沒趣
- [ 06-13]專家評《開羅宣言》歷史意義:發揮法律基石作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