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4日電(上官云) 近日,珠算成功入選“非遺”,引發了一場如何傳承的討論。而一則“非遺專家談珠算回歸小學:可開發打算盤游戲”的消息更是引發了社會各界爭議。不少人質疑珠算如果被游戲化,其承載的文化功能或許會會有很大損失。 珠算成功入選“非遺”,為中國捧回了第30頂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桂冠,卻難掩珠算地位的式微:十余年前即退出小學教學,計算功能逐步被電子設備取代。如何對這項承載中華文明的“非遺”進行有效開發,成為各界關心的話題。 開發打算盤游戲助力珠算傳承? 此前,珠算成功入選非遺后,“珠算重返小學數學課堂”之說曾一度引發爭議。據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特別顧問遲海濱介紹,就在我國將珠算從小學的必修課中剔除時,日本卻堅持在中小學教育中普及珠算。“這個1.2億人口的國家,有100萬人學習珠算。甚至工廠招工都要考珠算,他們認為會珠算的人素質更好。”他說,2005年起馬來西亞也將珠算列入小學一、二年級的必修課。 雖然目前在中國,珠算重返小學必修課短期內較難實現,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祁慶富認為,珠算有必要回歸校園,至少先從課外活動做起。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還有專家建議,為激發學習興趣,可以把珠算和平板電腦游戲結合起來,開發一種打算盤游戲。 有人對此表示不同看法,認為游戲化了的珠算,其承載的文化功能會有很大損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認為,珠算的傳承需要手腦并用,也就是一定要親自動手打算盤。如果把珠算操作按鈕化,就無法鍛煉人的手腦配合,這樣傳承珠算的價值也就不夠豐滿。 其他一些專家則提出了比較折中可行的建議。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陳飛龍建議,可以先把現有的珠算學會和珠算博物館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培養興趣小組以吸引更多的珠算愛好者參加,鼓勵全民參與保護珠算文化。 珠算文化保護形勢嚴峻 傳承中應更注重其文化內核 “非遺”這一概念其實是翻譯后的舶來品,普通人讀到這一詞匯時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遺產”之類的含義。但民俗學家、全國文聯研究員劉錫誠回顧說,“非遺”是活態的、傳承的、流動的文化傳統,而非已死的“遺產”。但隨著計算機的出現和電算化的普及,我國珠算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如何將這一寶貴的遺產以“活態”形式傳承下去,成為各界熱議的焦點。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稱,珠算顯示了一種非常奧妙的中國人的數學計算方式,這樣顯示中華文明智慧的一種發明,如何延續非常必要。 “提倡性的普及是我們的一種思維,所以在珠算的保護方面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王文章說。 有學者撰文指出,珠算成為非遺后,應該警惕珠算算盤化,無形有形化的狹窄保護思路,在傳承中更要注重珠算文化的文化內核,去研究創新珠算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的意義、參與現代生活的具體切入點。 |
相關閱讀:
- [ 12-09]珠算申遺成功
- [ 12-08]珠算申遺成功引懷念 20年打算盤從技藝變記憶
- [ 12-07]成為“非遺”能否拯救珠算?
- [ 12-06]珠算曾是福州民俗 西湖百貨可聞撥珠響
- [ 12-06]入遺的珠算更需要傳承和發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