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張子揚)多年以來,國際天文界一直期待能將“天文臺”架設在月球上的夢想,或許會隨著中國嫦娥三號的落月成功而變為現實。 自本月2日發射升空后,嫦娥三號就開啟了一段傳奇之旅。因為它將完成三大科學目標: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地球等離子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 而“嫦娥”要想實現目標,必須依靠它“身上”搭載的八臺有效載荷,其中,月基光學望遠鏡、極紫外相機和測月雷達都是國際上首次應用于月球探測器。 據月球科學領域專家介紹,在月亮上觀天文是世界上很多天文學家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月基光學望遠鏡,相當于人類把“天文臺”架到了月球上。在月球觀測天空,研究星系、恒星的活動。 “但最令人期待的,是月基光學望遠鏡隨著月球自轉將對天體進行掃描,也就是科學界所稱的‘觀天’。”月基光學望遠鏡主任設計師魏建彥坦言。 據了解,重約10多公斤的月基光學望遠鏡由主體和反射鏡轉臺兩大部分組成。光先進入望遠鏡掃描鏡,再通過反射鏡進入望遠鏡鏡頭。它負責月晝期間在近紫外波段對各種天體的亮度及變化進行觀測。 “在月球上觀測深空有兩大優勢!”月基光學望遠鏡副主任設計師阮萍指出,一是月球自轉比地球緩慢,自轉一周需要27天多,可對一個目標開展長達300多小時的持續跟蹤。二是避開大氣影響,可以獲得極高精度的觀測數據。“尤其在地球上無法實現近紫外波段的深空觀測,都被大氣吸收了。” 對于這臺外界關注的“神秘儀器”,魏建彥透露,月基光學望遠鏡有兩個特點,第一它不完全是搖控,而是通過地面系統發去一個命令自主展開;第二是選擇了一個叫極紫外的波段,這個波段在地球上不可能完成,必須要空間去完成。這個波段對一些星體的突然爆發現象非常敏感。 據悉,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獨有的“秘方”,月基光學望遠鏡所觀測到的物體,中國不會“獨享”。“整個國際天文界可以共享我們獲得的探測資料,而美國一個天文組織希望通過我們做一些科普。”魏建彥說。 14日晚間,或是見證奇跡誕生的時刻。(完) |
相關閱讀:
- [ 12-14]從拍國旗到探月貌 解密嫦娥三號上的“全能戰士”
- [ 12-14]嫦娥落月并非輕而易舉 月面坑洼區或帶來重重考驗
- [ 12-14]嫦娥三號今受"落月"考驗 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
- [ 12-13]嫦娥三號即將落月 專家談“嫦娥”最關鍵的720秒
- [ 12-12]嫦娥三號“落月”在即 解密如何實現月球軟著陸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