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盡管虹灣宏觀上相對平坦,但是最后嫦娥三號降落的小環境到底是怎樣的地形地貌,還是未知數。嫦娥三號的太陽能帆板在飛行中處于展開狀態,而在著陸前,這對“翅膀”會收回,直到順利著陸月面再展開。
“中國腿”挑戰月面軟著陸 盡管采用了先進的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探測器著陸瞬間還是會對月面產生撞擊。為了避免設備受到過大的沖擊載荷,探測器上使用了一個著陸緩沖分系統,也就是嫦娥三號的4條“腿”。由此,嫦娥三號也成為我國首個有“腿”的航天器。 此前其他國家軟著陸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氣囊彈跳式,難以滿足嫦娥三號探測器重量的要求;另一種是空中吊車式,控制起來很復雜;因此嫦娥三號選擇了第三種,也就是腿式著陸。 “著陸緩沖機構主要用于緩沖著陸器的沖擊能量,俗稱著陸腿?!碧綔y器系統著陸器著陸緩沖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楊建中用8個字概括著陸腿的特點:強、輕、柔、穩、多、新、全、難。 也就是說,著陸腿要有強度承受沖擊和壓力,自身輕巧,著陸方式柔和、姿態穩定,能保證儀器設備安全。另外,著陸退還有收攏、展開、支撐的功能,觸月時還能發來信號。而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著陸腿,在實現了技術跨越和團隊建設的雙豐收的同時,也經歷了艱難的開發研制過程。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