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如果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概括你對過去一年的總體感受,你會選擇什么? 時至歲末,各類年度字詞評選結果紛紛出爐,“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周前,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央視網、北京語言大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漢語盤點2013”在商務印書館禮堂舉行揭曉儀式。“房”、“正能量”當選國內年度字和年度詞,“爭”、“曼德拉”則當選為國際年度字和年度詞。一同發布的還有“年度十大新詞語”、“十大流行語”及“十大網絡用語”,其中“土豪”一詞在上述3項評選中均榜上有名。 就在此前2天,《咬文嚼字》雜志社發布年度“十大流行語”。與此同時,由臺灣《旺報》、廈門《海西晨報》與新浪網共同主辦的“2013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于2013年12月18日在臺北揭曉最終結果,“進”字當選“年度漢字”。而在由《聯合報》等單位主辦的“臺灣2013代表字”評選中,“假”字獲票選第一,據主辦方稱,反映出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渴望。 不僅如此,評選“年度漢字”之風還波及其他國家,今年日本的年度漢字是“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分別選擇了“霾”和“漲”。伴隨著一輪又一輪的討論熱潮,以關鍵字詞來概括即將結束的一年,儼然成為一種潮流。 在中國,年度字詞評選風潮經歷了怎樣的“從無到有”的過程?最終當選的字詞又曾經過哪些博弈與考量?透過此類活動熱鬧非凡的表象,怎樣才能真正彰顯其文化價值、社會意義,而非淪為一場自娛自樂的游戲? 興起 從“首秀”到“泛濫” 多年前,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周洪波就已經留意到周邊國家進行的年度漢字評選活動。這類活動最早興起于日本,自1995年開始,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每年面向全日本,征集一個代表性漢字,用以體現當年的世態民情。 當時,周洪波想,中國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國家,是不是更應該做這樣的事情呢? 他的這個念頭,與時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的李宇明不謀而合。2004年起,由后者牽頭的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陸續設立五大分中心,由此國內也首次有了平面媒體、有聲媒體、網絡媒體等語言資料庫。李宇明受訪時曾說,每到年尾,人們都愛一起回憶這一年發生了什么大事,所以他想以這一年大家喜歡用的字、詞、流行語,總結這一年國內外發生的大事和出現的新變化。 周洪波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典、字典,均是由一個個字、詞組成,在他看來,由商務印書館介入和參與以字詞為主的文化活動,與自身的定位十分吻合。在2007年世界讀書日那一天,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06”正式揭曉,這也是此類文化活動在國內的“首秀”。 與日本單用一個字來概括一年不同的是,“漢語盤點”從最初定下的基本樣式就是各用一個字、一個詞分別盤點中國和描述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十大網絡用語”被陸續納入到評選范疇之中。 從首屆活動開始,“漢語盤點”每年都有上百萬網友參與。商務印書館總編室主任劉祚臣強調,活動的主體是網友,專家組的作用是為活動保駕護航,“不管是設計規則還是評議年度字詞,專家的態度就是尊重網友意見。” 當“漢語盤點”還處于醞釀階段時,以語文糾錯為特點的《咬文嚼字》雜志社更多關注的還是年底發布的“十大語文差錯”。在此之前,《咬文嚼字》曾發布“出版物中最容易出錯的100個字”,引起很大反響,不少單位希望將這些易錯的字打印出來,起到警示作用。但漸漸的,該刊執行主編黃安靖意識到,每年涌現的一些新詞、新語,其實是生活中積極、明朗的新現象的縮影。于是到了2008年,“十大流行語”正式加盟《咬文嚼字綠皮書》,成為《咬文嚼字》雜志社年末出品的一道“例牌菜”。 自此之后,國內不同地區乃至行業紛紛舉行類似活動,大有泛濫趨勢。黃安靖說,“十大流行語”評選除了純客觀記錄之外,從一開始就加入了價值判斷,即考量字詞是否符合語法、是否文明。而這個原則將他們今年的評選活動推上風口浪尖。 爭議 “字母詞”是現代漢語的一部分? 據悉,商務印書館參與主辦的“漢語盤點2013”中,參與“國內年度字”競爭的,除了最終勝出的“房”之外,還包括“夢”、“廉”、“霾”、“儉”、“新”、“民”、“燥”、“正”、“扶”。總編室主任劉祚臣認為,不論10個候選字當中的哪一個當選,都有其合理性,“因為不同的人對一年的感悟是不同的。” 從歷年評選過程來看,候選字詞的得票率經常是勢均力敵、難分高下,但有的時候也會出現意外情況,即某個字、詞高票當選。例如在去年“漢語盤點2012”活動中,“夢”字就一路領先,最后順利成為年度漢字,一切幾無懸念。事實上,“夢”并非2012全年熱詞,這個字的當選,與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發表的有關“中國夢”的重要講話密切相關。劉祚臣說,網友對離得越近的事情印象越深,相似的例子還有成為今年“國際年度詞”的“曼德拉”。 盡管網友是主角,但專家組起到的把關作用也不容忽視。據劉祚臣透露,專家們討論得最激烈的,就是網友推薦的字詞是否符合“規則”。2013年,“待我長發及腰”網上爆紅,在“國內年度詞”征集候選詞匯時,多次被網友推薦。“這是今年很流行的一句話。”劉祚臣說,“但它并非一個詞,因此專家評議時便將它排除了。” 此外,含有字母的詞匯是否應該被納入,也是專家們爭議的熱點。值得注意的是,“H7N9禽流感”一詞在“漢語盤點2013”的“年度十大新詞語”中成功上榜,而無論是2011年的“HOLD住”還是今年的“大V”,均被列入《咬文嚼字》選出的“十大流行語”。 參與了歷屆《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評選的語法專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何偉漁在1995年時就曾撰文強調:“我們對于外來詞的使用態度應該開放一些。”他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交際工具,在不影響交際的前提下,可慢慢接受字母詞的使用。對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漢語盤點”專家組成員雷頤表示認同:“‘H7N9禽流感’網友選中率很高,說明字母詞也是現在漢語的一部分。” 與“漢語盤點”的字詞來自網友推選不同的是,“十大流行語”的評選對象來源于雜志各地的監測站以及一些高校教師的推薦列表。對于后者來說,專家意見似乎占據了更主要的位置,包括各條流行語的排序,也成了一門“學問”。 何偉漁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位居今年和去年“十大流行語”首位的“中國夢”、“正能量”,均是在專家討論時直接確定的,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排在末位的詞則具有了一種預測未來流行趨勢的功能。“去年末,我們發現紙媒上出現了‘接地氣’一詞,我們說這個詞很好,可以用,所以它被排在了去年流行語的末位。后來果然這個詞在紙媒上的出現頻率很高。今年排在末位的‘點贊’也是如此。” 展望 “娛樂”也需要學術眼光 如果說年度字詞的評選是“漢語盤點”活動的“主菜”的話,那么在周洪波看來,“年度十大新詞語”等另外3個榜單就是“配菜”,兩者缺一不可。“配菜既能體現鮮活的語言生活,也能反映出一年來網友各種心態情緒的流露。” 事實上,今年的“漢語盤點”中,在網友推薦和專家篩選兩個環節里,“夢”、“廉”、“霾”在“年度國內字”的競逐過程中奪標呼聲很高,但到了網友投票階段,“房”字后來居上,實現趕超。不過也有人對此持質疑態度,認為房子問題在我國連續多年都不會是一件新鮮事,“房”字的當選與2013這個時間點不存在特殊關聯。 有專家分析,對“霾”更感興趣的是物質基礎較為殷實的高端人士,而普通老百姓更關注物價、住房、醫療等問題。對于“房”字的奪魁,劉祚臣認為,可能因為網友中年輕人居多,大家對房子問題切身體會更深。 無論是“漢語盤點”還是“十大流行語”,評選結果的公開必然伴隨爭議。早在今年11月,“漢語盤點2013”候選字詞揭曉時,就有網友對“土豪”等網絡熱詞的入圍表示堅決反對,有人甚至創作微博稱“孔子被氣到吐血”。而針對《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的爭議更多集中在“小伙伴”、“喜大普奔”等熱詞的落選上。該刊編輯部曾特意作出澄清,稱因這些詞不符合“合法度”和“文明度”這兩個評選標準。但緊隨而來的,是網絡針對“評選門檻過高”的質疑。 在語法專家何偉漁看來,爭議未嘗不可。“有爭議說明關注度高,而且有爭議我們才能有改進的空間。” 時至今日,每逢年末,各類年度字詞的評選紛紛登場,已成為國內文化領域一道奇特的風景線。山西、江西、湖南等省份以及廈門、南京、重慶等城市均開展了年度字詞評選。有意思的是,金融地產業似乎對此項活動情有獨鐘,對沖基金也在近日評出了行業年度漢字——“勢”。 “漢語盤點”專家組成員雷頤認為:“通過這些字詞,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的一年里,哪些熱點問題進入了公眾視野,哪些新詞語又進入了現代漢語。”“當然究竟哪些能最終沉淀下來,哪些會被淘汰,還需假以時日。”同時,他也表示,不排除一些評選活動帶有游戲性質。 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周洪波則表示,其實“漢語盤點”一開始就強調不要太嚴肅,“可以說是一種娛樂活動,也可以說是為了普及語言。”但他強調,這背后一定要有學術的眼光。他介紹說,目前專家組在評選活動中起到兩大作用,一個是甄別,一個是解讀,這些工作都是很見功力的。 周洪波也希望此類活動能具有更濃的學術色彩。他有個愿想,10年后,可以做一個有關“漢語盤點”的學術研討會,屆時出席的不僅僅是語言學者,還要有文化學者、傳媒學者等等,“把這個話題作為文化現象來進行研討。”專題撰文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岳汀 |
相關閱讀:
- [ 12-25]閩南語——漢語的活化石 清源山冬日綠韻
- [ 12-14]央視將向全球推介廈門旅游 《快樂漢語》明年1月播出
- [ 12-14]孟加拉國首本三語漢語本土教材發布
- [ 12-16]漢語國際傳播影響漸顯 專家:事關國家安全戰略
- [ 12-20]“漢語盤點2013”揭曉 “房”字當選年度漢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