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推中日十大新聞凸顯民意關切
2013-12-29 08:24? 劉洪亮?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日前,日本共同社中文部門評選出了2013年中日關系的十大新聞。這十大新聞既反映了中日關系當前面臨的嚴峻局面,即在2013年因釣魚島問題引發的中日對立態勢仍在持續,兩國首腦換屆以來未舉行正式會談;同時也顯示了民意對中日貿易額和游客人數均同比下滑、甚至擔憂兩國發生不測事態的關切。這十大新聞顯示,中日關系已經進入“嚴冬期”,面臨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冷淡的狀態。共同社認為,臨近年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又給兩國關系蒙上了一層陰霾。 破解僵局看不到頭緒 在共同社評選出的中日關系十大新聞中前四條凸顯了雙邊關系的緊張程度,其中包括:日中首腦換屆后僅短暫接觸,未實現正式會談;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日中接連海上演習;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中方提出強烈抗議和日本安保政策轉變引起中方關切。 去年12月,“保守鷹派政治家”安倍晉三第二次登上了日本首相的位子。中國在經過“十八大”和今年的兩會順利完成了換屆工作。但是,從中日關系角度看,自換屆以來,兩國間的高層往來實際上一直處于中斷狀態。否認“擱置爭議”、不顧中方有關釣魚島問題的基本立場、在修復中日關系問題上毫無誠意的安倍晉三一方面擺出“高尚”姿態,宣稱中日間“對話的大門始終敞開”,另一方面卻在大力推進日本安保政策轉型,加速了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設置,還不顧各方的反對,憑借掌控國會的優勢強行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盡管安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在俄羅斯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時進行了短暫的“站立交談”,但中日首腦間的正式會談至今沒有實現。 從今年初日本宣稱中國軍艦用火控雷達掃描海上自衛隊護衛艦,到中方11月23日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安倍借此大肆宣稱日本受到安全威脅。12月17日,日本政府通過了《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新《防衛計劃大綱》以及《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這3份有關國家安全政策的重要文件,鼓吹“中國威脅”,渲染地區緊張氣氛。12月26日,安倍突然參拜了靖國神社,受到了包括中韓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強烈譴責。 安倍這一年來的所作所為,最終讓中日政治關系進入“嚴冬期”,而如何破解僵局目前看不到頭緒。 衰退與積極因素并存 中日貿易額下滑和赴日中國大陸游客和赴華日本游客人數下滑、中國留學生勇救日本落水兒童廣受好評、北京與東京環保部門負責人共商PM2.5防治問題、日中民眾對對方國家好感度降至新低和日中有識之士呼吁避免沖突與改善關系等內容也列入了十大新聞之中。這些新聞不僅反映出了中日政治因素對經貿、民間關系產生的巨大影響,也顯示了今后改善和發展的合作重點。 2013年,日中貿易額雖在后半年出現恢復勢頭,但今年1至11月的雙邊貿易累計總額較上年同期減少了6.2%。而據日本國家旅游局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的赴日游客數從9月起較上年同期增加并連續3個月刷新當月歷史紀錄,但1月至11月中國大陸游客約為121.8萬人,同比下滑11.3%。 在大量的負面消息包圍之中,中國留學生嚴俊勇救日本落水兒童的事件為寒冷的雙邊關系送上了一絲暖意,嚴俊還獲得了日本政府和大阪地方政府的獎勵。此外,鑒于中國的霧霾污染問題日趨嚴重,5月的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同意就PM2.5問題建立對話機制。北京與東京的環保部門負責人10月在東京舉行專題討論會,就防治PM2.5空氣污染的技術合作等展開了對話。 盡管安倍一再推行保守政策,但改善雙邊關系,發展友好合作仍是中日兩國有識之士共同的心聲。由日中兩國政商界及媒體人士出席的第九屆“北京-東京論壇”10月在北京舉行,雙方發表《北京共識》就呼吁兩國不要訴諸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日本的百余名中國問題學者也在10月成立“思考新型日中關系學者會”,發表了呼吁兩國政府與國民超越“排他性民族主義”的聲明。(記者劉洪亮) |
相關閱讀:
- [ 12-28]調查顯示:74.6%受訪者傾向對日本強硬反制
- [ 12-27]三專家解讀安倍“拜鬼” 中日關系是結構性惡化
- [ 12-27]以耐心和智慧贏得中日關系的良性演變
- [ 12-27]安倍的帝國幻想只能是意淫
- [ 12-27]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是執意火上澆油
- [ 12-26]中國駐日大使就日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提出強烈抗議
- [ 12-24]日媒:安倍難破中日僵局 “嚴冬期”仍在持續
- [ 12-22]駐日大使:望日方按四個政治文件處理釣魚島問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