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耕地紅線和生態紅線都要嚴防死守
2013-12-30 19:38? 王立彬?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劉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 王立彬)30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成果顯示,盡管我國耕地比原來掌握的數據增加了2億畝,但耕地總體質量不高、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優質耕地持續減少、人均耕地面積持續下降的趨勢沒有改變。與此同時,我國草地、灘涂、沼澤、冰川與積雪持續減少,局部地區鹽堿地、沙地增加較多。在“增”與“減”的鮮明對比中,可以感到我們生態空間不斷被擠壓的現實。呵護山水林田湖這一生命共同體,呵護我們的耕地紅線、生態紅線刻不容緩。 守衛我們的生命共同體,就要強化耕地紅線意識,在耕地數據有所增加時,尤其要頭腦清醒。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30日強調,耕地數據有所增加主要是受調查標準、技術方法改進及農村稅費政策調整等影響。數據有所增加,但我國實有耕地就18億畝多,而且優質耕地不斷減少的現實不容回避。新增耕地分三部分看,一部分位于光照、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的東北、西北;一部分土壤受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種;一部分因開礦塌陷造成地表土層破壞、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地,越來越難以正常耕種。然而減少的,卻多是城鄉接合部的優質耕地。兩次土地調查期間,僅東南沿海5省市消失的水田,就相當于福建全省水田面積。消失的,多在魚米之鄉;增加的,多處于光水嚴重不足的北方。全國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就18億畝多,13億人的飯碗就靠這些實有耕地。因此必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不動搖,耕地紅線只能嚴防死守。 守衛我們的生命共同體,就要堅持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互為一體,致力于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數據顯示,我國耕地有所增加同時,具有生態保護、水土涵養功能的草原、灘涂、沼澤、冰川與積雪持續減少,局部地區鹽堿地、沙地增加較多。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地的命脈在樹。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說,從世界范圍看,耕地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融合逐步深化。尤其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紛紛加大農地尤其是耕地保護力度,從維護食物安全深化為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環境安全。耕地與林草、灘涂、沼澤、冰川積雪互相依存、唇亡齒寒。在嚴防死守耕地紅線、進一步賦予耕地保護紅線同時,要盡快步入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并重,耕地與其他用途土地一體化呵護的軌道上來。 守衛我們的生命共同體,一定要強調可持續發展核心之義的代際關系和代際公平。“惠我無疆,子孫保之。”山水林田湖,既涉及當代人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也事關子孫后代的飯碗和生存空間。1987年問世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研究報告中指出:“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守住耕地紅線,守住山水林田湖的生態紅線,是我們在處理代際公平時必須考慮的種族繁衍生息的底線。“但有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數據中的新增耕地,相當一部分位于東北、西北的林草地區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內或25度以上陡坡,要按中央統一部署,依法還林、還草、還濕并實施耕地休養生息,讓我們的土地喘口氣,讓我們的山河喘口氣。謀及子孫,千秋大業。我們堅守的耕地和生態紅線,也是民族未來世世代代的生命線。 |
相關閱讀:
- [ 12-30]專家:新型城鎮化應賦予生態文明的內涵
- [ 12-30]福矛集團二期技改投糧啟動, 打造"白酒名城"生態工業園
- [ 12-30]高速公路建設對自然生態破壞嚴重 多忽視長期效果
- [ 12-30]占用土地開挖山體 高速路建設對自然生態破壞嚴重
- [ 12-28]甘肅臨夏富民新政有效應 大學生回鄉生態養殖大效益
- [ 12-28]審計署:重點地區部門領導干部任期內至少審計一次
- [ 12-28]各地搶“貧困帽” 國家將取消部分貧困縣GDP考核
- [ 12-26]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代表提出的7569件建議已全部辦理答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