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新一屆領導層外交成功開局 展示外交新風格
2014-01-01 18:38? 王毅?來源:求是 責任編輯:林錦 陳瑜輝 |
分享到:
|
2013年,世界變革潮流更趨強勁,從經濟發展方式到區域貿易安排,從國際治理體系到地緣政治格局,都在經歷著深刻調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外交主動進取,積極作為,高潮迭起,亮點紛呈,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的戰略主動,規劃了中國的外交藍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 (一)全球經濟深刻轉型。國際金融危機走過第5個年頭,世界經濟仍不景氣,復蘇亦不均衡,2013年預計增長2.7%,增速自2010年以來連續第3年下滑。發達經濟體形勢有所好轉,但赤字、債務、就業等深層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結構性矛盾凸顯,下行壓力增大。各國紛紛以改革促轉型、以創新謀發展,力圖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下出先手棋、搶占制高點。美國推進再工業化和能源獨立,歐盟加強財政金融改革、發展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日本推進經濟結構改革、提升產業競爭力,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誰能在這場戰略競賽中率先“華麗轉身”,誰就將占據主動,贏得未來。 (二)國際體系深刻變革。面對劇烈變動的世界和紛繁復雜的挑戰,如何加強全球治理成為國際社會愈加重視的重大課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斷提升。二十國集團作為國際經濟金融治理的主要平臺,作用和影響日益突出。金磚國家等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機制蓬勃發展,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巴西候選人當選世貿組織總干事、中國候選人當選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表明發展中國家在當今國際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盡管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難增多,但整體實力增強的大趨勢未改,世界多極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亞太日益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世界各主要力量不斷加大對亞太地區投入,進一步提升了亞太的國際戰略地位。西亞北非地區國家仍在艱難推進政治轉型和經濟重建,尋求符合自身國情和需要的發展道路。各方就伊朗核問題達成重要協議,邁出和平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敘利亞問題進入銷毀化學武器與推動政治解決的雙軌渠道。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得到相對緩解,各方積極探索重啟六方會談。 (四)中國同世界關系深刻演變。我國同外部世界利益融合進一步加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更加緊密。在全球增長乏力的嚴峻形勢下,中國成功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經濟保持穩定健康發展,對亞洲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將達27.76%,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復蘇重要引擎。面對席卷全球的變革浪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推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重大舉措,更加彰顯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高瞻遠矚,開拓進取,在保持對外大政方針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提出了中國外交新理念,開創了中國外交新局面,展示了中國外交新風格,中國外交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一)提出中國外交新理念 黨中央高度重視外交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就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就外交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作出深刻闡述,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充實完善了各方面外交工作指導思想。 推出中國夢重大理念。強調中國夢的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這一重大理念一經提出,就在國際上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反響,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的理解認同,贏得了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贊賞和歡迎。 豐富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作出的戰略抉擇,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也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但決不放棄維護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闡明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路徑和原則,使和平發展理論更加全面系統。 探索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強調其內涵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旨在跨越所謂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必然沖突的“修昔底德陷阱”,打破所謂“國強必霸鐵律”,改變對中美關系前景的負面預期,確保中美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向世界發出中美尋求合作的積極信號。 明確周邊外交大政方針。黨中央首次就周邊外交工作召開座談會,強調周邊的重要戰略地位,明確了新形勢下開展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總體布局,突出了“親、誠、惠、容”四字理念,描繪出新形勢下周邊外交工作的宏偉藍圖。 倡導樹立正確義利觀。強調政治上要堅持原則、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經濟上要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要更多換位思考,更多地考慮對方利益。這些論斷是對中國文化優良傳統和新中國外交成功經驗的繼承和發揚,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使中國外交牢牢站在國際道義制高點上。 (二)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 黨中央總攬全局,精心規劃,我領導人密集出訪亞非歐美四大洲,接待數十國領導人訪華,涵蓋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多邊等各個戰略方向,我國與各國簽署數百項涉及廣泛領域的合作協議,進一步開創了同各國友好合作關系新局面。 大國外交穩中有進。習近平主席選擇俄羅斯作為首訪首站,強化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應邀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安納伯格莊園會晤,與美方就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達成重要共識。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等歐洲國家,舉行中歐領導人會晤和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開辟了中歐關系的新發展。 周邊外交開拓進取。我國家領導人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并訪問中亞、南亞、東盟等周邊國家,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2+7”合作框架、南亞兩大經濟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倡議,有力引領了周邊形勢發展趨向,全面提升了同周邊國家關系水平。 發展中國家外交全面推進。習近平主席訪問坦桑尼亞等非洲三國,同十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會見,推動中非傳統友好關系取得一系列新成果。習主席訪問墨西哥等拉美三國,并與加勒比地區八國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談,提升了我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整體合作水平。 多邊外交亮點紛呈。推動金磚國家合作取得重要進展,傳遞出金磚國家團結、合作、共贏的積極信號。在二十國集團圣彼得堡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巴厘島非正式會議期間提出一系列重大主張,得到與會各國普遍認同,增強了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熱點外交積極主動。多方斡旋朝鮮半島局勢,不斷積累重啟六方會談的條件;堅定推動敘利亞問題政治解決進程;積極參與六國與伊朗對話;提出推動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四點主張,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三)展示中國外交新風格 黨中央在充分發揚新中國60多年外交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外交風格,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外交的影響力、親和力和感召力。 一是積極進取,勇于擔當。堅定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定為發展中國家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積極提出中國方案,打出中國倡議,弘揚中國理念,發揮中國作用,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二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結合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扎實推進外交外事工作改革,推動外交工作更加務實、高效、靈活,更加富有活力和創造力。 三是總攬全局,加強統籌。強調外事工作要通盤規劃、統籌實施,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加強有關機制建設,逐步理順機制體制,制定明確規定,進一步加強了黨對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四是親切樸實,坦率真誠。在對外交往中不回避問題,立場更加鮮明,政策更加透明,形象更加開明,以真誠友好贏得各方理解、信任和尊重。 三 2014年是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年頭。 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為動力,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和更加奮發的風貌,把握重點、營造亮點、應對熱點、妥處難點,不斷推進各項外交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 我們將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進一步開展好同各大國合作,經營好同周邊國家關系,鞏固好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運籌好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維護好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全面推進外交總體布局。 我們將根據中央統一部署,統籌出來訪,結合雙多邊,兼顧主客場,把2014年的重大外交活動辦得更加有聲有色。特別是全力辦好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兩場盛會,發揮中國作用、展現中國形象、提升中國影響。 凝聚13億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滿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引領中國外交乘風破浪,揚帆遠航,開啟又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航程。 (王毅,中國外交部部長) |
相關閱讀:
- [ 12-31]安倍參拜,中國外交的戰略機遇
- [ 12-31]2013,中國人幾分滿意幾分缺憾
- [ 12-30]美國電廠遭破壞案件調查升級 引實體攻擊擔憂
- [ 12-30]韓國國會外交統一委通過決議 譴責安倍“拜鬼”
- [ 12-29]知名美刊評全球“百名思想家” 李克強王岐山上榜
- [ 12-27]外媒稱中國因安全和石油利益在南蘇丹面臨困局
- [ 12-26]安倍參拜靖國神社 外相稱希望不影響外交關系
- [ 12-26]安倍執政周年之際參拜靖國神社 稱應避免外交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