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梅州1月11日電 (楊草原 唐林珍 丘徍納)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黃靜11日在此間表示,余里古窯群遺址的發掘,改寫了明中期廣東沒有龍泉窯青瓷器出口的歷史。 11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研究員孫鍵教授,在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黃靜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成基等陪同下,結束了對大埔余里古窯群遺址挖掘現場為期2天的考察。 在古窯群遺址挖掘現場,專家們細致考察了分處3個山頭的3處古龍窯遺址和1處古作坊遺址。專家們對遺址中大量的廢棄堆積瓷碎片和匣缽、青釉瓷器殘件及碗、盤、杯,碟、瓶、爐、硯臺、蓋罐、燈盞、燭臺、印模等遺跡保存表示欣喜。 專家們認為,從考古發掘情況看,余里古窯群不但燒造歷史悠久,而且燒制的瓷器精致,造型典雅,裝飾藝術富有特色,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分析,余里古窯群瀕臨韓江,水運便利,這些產品部分應該是遠銷海外。 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黃靜表示,龍泉窯是宋代至明中期很重要的外銷產品,以前,很多在海外出土的青瓷標本,被專家認為是浙江或者是福建的產品。通過這次余里古窯群遺址發掘,說明在海外出土的這些標品,有部分是廣大大埔余里產品。 余里窯遺址地處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水口山尾陲,是廣東省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遺存,而且是同類窯址中罕見保存較好、規模宏大的明代龍泉系青瓷窯場,余里古窯遺址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 八十年代中期,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曾對其做過小規模的發掘。2013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國客家博物館、大埔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大埔縣博物館等單位對其進行考古發掘。 梅州大埔縣素有“南國瓷都”美譽,陶瓷生產至今已經有800多年歷史,是中國四大青花瓷生產基地之一,以及出口陶瓷的主產地之一。(完) |
相關閱讀:
- [ 01-04]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安鄉湯家崗》湖南首發
- [ 01-03]南海水下考古“海上絲路”的前世今生
- [ 01-02]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發現35枚2500多年古人腳印
- [ 01-02]南海水下考古專家:見證“海上絲路”的前世今生
- [ 12-26]朝鮮研究團隊稱發現新石器時代古墓遺址(組圖)
- [ 12-23]西安大明宮再現唐代“冬至祭天禮”
- [ 12-23]北京重建地標建筑天橋 新橋位置向南偏移40米
- [ 12-19]絲縷玉衣等國寶亮相首都博物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