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安倍“積極和平主義”的真面目
2014-01-13 15:56? 韓儀 李亞南?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黃曉夏 |
分享到:
|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題:安倍“積極和平主義”的真面目 中新社記者 韓儀 李亞南 在忙著為“參拜”行徑百般辯解的同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祭出又一個“政治夙愿”,基于所謂“積極和平主義”理念的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正式掛牌成立。至此,安倍帶領日本向軍國主義的危險道路上再邁出一步。 據日本媒體報道,安倍在揭牌儀式上強調,該機構的成立旨在比以往“更加具有戰略性地”來保衛日本的“領土、領海和領空”。 縱觀安倍第二次上臺執政一年多來的所作所為,從頑固堅持對他國領土的非法主張,到大幅增加軍費、恃強挑釁近鄰;從提出“侵略未定義論”、否認強征慰安婦罪行,到悍然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從罔顧日本國內正義呼聲強行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案》,到處心積慮篡改日本現行憲法,其所謂保障日本國家安全的“戰略”何在? 安倍的妄言惡行讓日本國內有識之士和全世界維護正義、珍愛和平的人們都已看清,其妄圖實現的“戰略”正是窮兵黷武、執意重走軍國主義道路的戰略,就是以鄰為壑、以鄰為敵、妄圖重溫昔日帝國夢的戰略。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吳懷中分析稱,制訂“安全戰略”以及修訂“防衛大綱”,常被日方解釋為內政問題,然而這在國家政治領域,體現為一條推動修憲、擺脫“戰后體制”,以便給發展軍力和對外動武實施松綁的“正常軍事國家”路線;其在對外關系領域的延伸,則體現為一條推動保守親美以及加強日美軍事同盟、以渲染中國威脅并以“防華”和應對“爭端”為主要目標的“武斗”策略。 安倍政府的所作所為并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預先圖謀、環環相扣的設計結果。在包括日前訪問非洲在內的“地球儀外交”中,安倍多次提出“積極和平主義”,并放言這是21世紀日本之招牌。 日本軍事評論家前田哲男指出,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是“通過行使軍事力量來解決糾紛”。這說明日本一些人的戰爭觀出現重大變化,以“反戰和平”為原點的戰后和平主義出現逆潮。日本民主黨黨首海江田萬里也質疑安倍言論稱,戰后日本在國外未用過一發子彈,這本是日本值得自豪的事情,難道卻成了需要改變的“消極和平主義”了嗎? 分析人士認為,設立日本版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安倍所謂“積極和平主義”的重要一環。其他環節還包括,強行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案》與美國加強情報合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修改禁止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憲法解釋等,最終目的是使日本成為所謂“正常國家”。 由此可見,“積極和平主義”不過是安倍主義的美麗包裝,其實質是擺脫戰后的法律束縛,對內修改和平憲法,走重新武裝的道路;對外叫喧領土糾紛和歷史問題,炒作“中國威脅論”,樹立外部“敵人”以期凝聚民心,使日本以全新的面貌和實力重返世界政治舞臺。 基于此種理念而設立的國家安全保障局首任局長谷內正太郎上任不到半月,便蓄勢待發準備訪美,迫不及待地向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傳達安倍“主張國際和諧與積極和平主義的立場”,竭力拉攏由于安倍“參拜”行徑而對其連表“失望”的盟友。 國際上陷入孤立境地的日本在聯合國的選舉中也愈發信心不足,這促使安倍加緊活動。上臺一年多來,安倍保持了每月至少一次出訪的頻率,訪問了包括東南亞地區等國在內的20多個國家。叫囂著“奪回強大日本的戰斗才剛開始”的安倍今年依然沒有停下腳步,在結束對非洲三國和阿曼的訪問后,安倍還將前往印度、歐洲和中南美洲,繼續推行、兜售其外交理念。但正如去年底發表的日本與東盟十國峰會共同聲明再次證明,日本展開包圍中國的“菱形安保圈”戰略構想難有成效。如日本領導人執迷不悟,堅持走對抗、挑釁之路,必然會走入死胡同。(完) |
相關閱讀:
- [ 01-13]蔣豐:安倍與“不戰誓言”糾葛意味著什么
- [ 01-13]安倍擬出席索契冬奧會閉幕式 希望與普京會談
- [ 01-12]中國駐德大使:安倍行為猶如去希特勒地堡獻花圈
- [ 01-11]安倍展開“地球儀外交”:撒錢攫取資源爭奪非洲
- [ 01-11]美國拒絕日本TPP會談請求 或與安倍參拜有關
- [ 01-11]安倍訪問科特迪瓦稱將提供8340萬美元援助難民
- [ 01-11]我駐美俄英大使外媒齊聲"討伐"安倍 美網友反響強烈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