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風求“短、實、新” 多次引用古文經典
2014-01-17 06: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2013年3月29日,習近平在剛果共和國議會發表演講?!⌒氯A社記者黃敬文攝 “改進作風必須改進文風。”習近平總書記這么說的,也這么做的。 1月14日,中紀委全會上,總書記用百姓常說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儒家經典《論語》中“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等,告誡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 17天前,總書記發表2014年新年賀詞,篇幅短小,700余字;語言口語化,沒有大段工作內容介紹;段落劃分簡明,每一段都言之有物,不空洞,不干巴。 一年多前,2012年11月15日,總書記履新后與媒體見面,語言樸實通俗卻極具感染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 30年前,1984年12月7日,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已經流露出質樸文風。 30年來,尤其履新總書記一年多來,習近平用自己的行動,帶頭貫徹他和中央領導集體的要求——下大力氣改文風。 6個字: 求短、求實、求新 上任一年多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習近平總能用樸實而簡單的話語一語中的。求短、求實、求新,是習近平說話、作文的風格;百姓話、古人話、中外經典,則是習近平講話中時常出現的內容,從而使百姓共鳴。 要凝聚全中國的力量、為全民族的理想奮斗,就要用百姓聽得懂、聽得進、喜歡聽的話講。 2012年11月,履新之初的習近平,在記者見面會上談起自己肩上的責任時,念茲在茲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語言平實,并用兩句毛澤東詩詞和一句李白的詩,來概括近代以來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而“中國夢”一詞的叫響,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網友語)。 在海南調研時,一句“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將“小康社會”這個目標生動質樸地表達…… 對大事舉重若輕,是戰略自信。實在、直截的語言,背后是思路的清晰與態度的務實。 “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習近平的話語,表達出對腐敗現象的“零容忍”;“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老虎’、‘蒼蠅’一起打”,則體現出重典治亂的思路。 談改革開放這“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為全黨全社會奠定崇尚實干的基調;對黨內干部,他則勸勉:“不懂的就要抓緊學習研究弄懂,來不得半點含糊”。 為改進黨的作風,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會議上,習近平用“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和“清茶報紙二郎腿,閑聊旁觀混光陰”,白描黨內一些干部不端的工作態度;到河北指導省委民主生活會時,他又直截了當告誡當地班子,“(我)可不是來聽你們講鶯歌燕舞的”,讓河北省委領導干部記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而在外交舞臺上,習近平的“話風”也讓世界耳目一新。 在剛果共和國議會演講,他提到,“我想起一位非洲詩人的詩句:‘向前走,非洲,讓我們聽到你歌聲中勝利的節奏!’”;在墨西哥,他說自己是個“足球迷”,并用中國和墨西哥的跳水隊合作為引子,道出中墨未來合作的前景;在博鰲論壇,他用“陽光和空氣”比喻和平,表達和平“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的重要性;在俄羅斯,他引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比喻歷史和現實的曲折前進,又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論”,闡述國情與道路的關系;在坦桑尼亞,他談起在當地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表達對中非交流與友誼的期待…… 在外媒看來,習近平的講話“套話少、比喻多,道理少、個人理解多,‘大論’少、小故事多”,是“在對外交流中追求個性化的努力”,體現了他本人的“務實與個性”。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文章和演說也是一樣?!绷暯降摹拔娘L”,與72年前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的講話精神一脈相承。 習近平提倡短文、短話,但“并不是說凡是長文就一定不好”。他認為,有些重要的內容,有些深刻的道理,該強調的還是要強調??偟脑瓌t是,當長則長,當短則短,倡導短風,狠剎長風。正如,“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相關閱讀:
- [ 01-17]防拍照人太多 慶豐包子鋪習近平就餐處將劃線留念
- [ 01-16]國家主席習近平任免駐外大使
- [ 01-16]習近平的“公私觀”告訴黨員干部什么
- [ 01-16]習近平引用“見不善如探湯”語重心長
- [ 01-16]習近平“四個強化”是反腐工作的行動指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