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東北亞目前緊張狀態源于冷戰聯盟結構
2014-02-17 10:1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晨 黃曉夏 |
分享到:
|
據參考消息2月17日報道【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2月12日文章】題:冷戰結構和構造變動(作者克林特·沃克) 東北亞最近發生的事件破壞了本地區短期內合作的前景。目前的地區緊張狀態,部分是源于美國冷戰聯盟結構與冷戰后東北亞的不相容。 聯盟條件已經改變 從歷史上來說,這種聯盟結構的必要組成是雙重的。首先,在美國常規部隊與核力量的全面支持下,美國向東京和首爾提供根本的安全保障。其次,這兩個盟國依然是美國戰略框架的附屬合作者,其特點是被閹割的主權和時不時承受巨大壓力以堅持美國的利益。 在幾十年的時間里,日本和韓國都從戰后的滿目瘡痍和被占領走向了高速經濟增長和現代化。隨著時間的過去,美國的保護、提供的資金和對每個盟國封閉經濟的忍耐都變成了壓力。同時,日本和韓國自身引人注目的增長和民族主義,以及冷戰政治的日益復雜化(包括中蘇交惡、美蘇關系緩和、美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以及尼克松主義)都促使這兩個盟國基于自身利益扮演更加強勢的角色。 冷戰結束清除了形成聯盟結構最初邏輯依據的條件,也就是全球地緣戰略和政治經濟僵局。不過美國在東北亞的存在和聯盟結構依然沒有受到損害,這是由美國的明確政策所支持的:避免在歐亞大陸出現另—個地區霸權國家(也就是中國)。 現在呈現的是一系列非常矛盾的邏輯:一個是為了進一步經濟融合,另—個是為了典型的安全困境。首爾和東京被陷在中間,都被與自己的長期戰略伙伴捆綁在—起,不過同時都面臨著改變了的現實。 韓日陷入大國之間 冷戰的結束改變了首爾的經濟和戰略局勢。在其1990年與蘇聯關系正常化、1992年與中國關系正常化之后,它面臨著新的政治經濟局勢。在這一進程中,韓國與中國的關系是很關鍵的。 從1991年起,首爾和北京開放了彼此的貿易辦公室,一年后外交關系完全正常化。這種調整在未來20年給投資和貿易帶來了巨大促進,因為兩國經濟存在明顯的互補。到2004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12年,中國接受了24.8%的韓國出口,是韓國15.5%進口的來源國。 因此,首爾這個鯨魚間的小蝦就處于了兩個非常重要又有分歧的關系中:與美國長期的戰略聯盟以及與中國的經濟文化關系及深深的歷史淵源。 日本和中國的經濟關系從20世紀 70年代早期開始發展,而中國對日本的重要性從20世紀90年代起不斷增長。今天,中國成為日本進出口方面最大的貿易伙伴,占日本進出口總額的約1/5。 從冷戰結束起,甚至冷戰結束之前,日本在本地區就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態度。一方面,隨著美國相對力量的削減以及對其他地區介入的增加,華盛頓促使東京在自衛方面占據更大份額。另一方面,日本的平成一代不再處于日本帝國主義和戰時歷史的陰影中,更加渴望在國際體系中展現“正常”角色。 日本并非不想更加強勢。它確實想。遺憾的是,這種更加強勢的立場增加了北京自身的不安全感,它認為自己采取強硬回應是合理的。這確認了美國對強硬中國的擔憂,使其繼續在該地區的存在變得合理。簡而言之,聯盟提供的保護使日本的行為惡化了它本應保護不使其出現的緊張局勢及安全困境。 遏制中國思維依舊 美國的冷戰聯盟結構也讓首爾和東京解決地區問題的能力復雜化。聯盟結構最初的共生關系改變了。對首爾來說,它對與北京合作更感興趣,不太愿意作為東京和華盛頓的戰略要道。對于東京來說,它在尋求更能反映自身作為世界主要大國的角色。 決定性一點在于,美國沒有顯示出從根本上撤回聯盟承諾的跡象。奧巴馬政府從語言和行動上都重新確認了這種承諾,它最近的部署符合2004年開始的再平衡戰略。再平衡的目的是加強與東京和首爾的關系,以維持對地區安全與穩定威脅的預先威懾。因此,只要作為全球大國的美國繼續打算阻止出現另一個地區霸主,它就將繼續加劇該地區已經很復雜的情況。 |
相關閱讀:
- [ 01-15]韓政府擬籌辦國際論壇 全面推進東北亞和平構想
- [ 01-15]韓稱韓朝如統一 朝鮮半島有望成東北亞旅游中心
- [ 01-03]韓媒預測2014年將是東北亞"動蕩之年"
- [ 01-03]韓媒預測2014年將是東北亞"動蕩之年"
- [ 12-26]李嘉誠進軍韓國的房地產市場 向東北亞等地轉移
- [ 11-15]分析稱可以經濟合作帶動東北亞政治問題解決
- [ 11-14]日本回應樸槿惠提議:不贊成中日韓共編歷史教科書
- [ 11-12]港媒:韓日失和影響美國的東北亞布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