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喊話與市場吸引:農民工選擇哪一個?
2014-02-18 11:13?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張海燕 |
分享到:
|
近年來,用工企業招聘不到人,已經不僅僅是珠三角、長三角企業面臨的困惑,它正在蔓延到加速發展的貴州、重慶、四川、陜西等中西部省份。 又是一年春來到,貴州省內企業用工短缺“如期而至”,為此,省內各地政府頻頻發出聲音,鼓勵大家進入省內工業園區各類企業就業。 然而,放棄外出而選擇就近就業,真的能如人所愿嗎? 政府的宣傳 “我們想招一個懂電商的業務員,從年前開始,每一場招聘會我們都參加,可怎么也招不到人。最近一次我去人力資源市場,工作人員告訴我,現在想來招聘的企業太多,已排到3月底了。”2月16日,貴陽市嘉怡電子商務公司的老總劉平抱怨道。 劉平的抱怨不是個例。記者了解到,春節后,貴陽市的人力資源市場用工形式呈“井噴”態勢。截至2月17日,各單位已提供崗位近4萬個,比去年增長1.25萬個。 面對如此用工形勢,該市人才市場增加了招聘會場次,從2月12日起至6月底,在每周三、五、六舉辦招聘會的基礎上,增開周四系列大型招聘大會。一季度擬召開招聘大會22場,組織5600余家單位入場招聘,以緩解企業經營管理、建筑、IT、投資、會展、銷售等人才結構性短缺情況。 近年來,“用工荒”已不再是沿海城市的“獨角戲”,貴州、重慶、四川等中西部勞務輸出省市也紛紛上演“招工難”,并拿出了“家門口工作,工資待遇不比沿海城市差”等極富誘惑力的口號,力圖回引外出農民工。 為了打響這場“爭奪戰”,這些省市的政府部門早在2013年下半年就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一些地方政府專門成立企業用工領導小組,深入鄉鎮、村組幫助企業招工;有的政府部門則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如組織農民工現場參觀、張貼招工簡章等,擴大宣傳范圍,編發手機短信達幾十萬條;一些政府部門頻頻舉辦各類大型招聘會,將招聘會辦在了社區服務中心、火車站和汽車站;有的地方主要領導發出呼吁,希望農民工能多回家鄉看看,熱情挽留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 農民工的心思 盡管近年來貴州涌現出一些工業園區,增加了不少的就業崗位,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外出打工依然是不少農民工的首選。例如貴州黔東南州,總人口400多萬,其中選擇出省務工的農民工就超過了80萬人。 “外省的工資高,老板對我們也很好。”來自凱里市的外出務工人員羅帷說。4年前,他外出到浙江寧波打工,工資最初只有2000元,目前已增至到3400元。 “老板承諾,春節回去后,今年工資增加到3700元。”羅帷說,有人曾勸她不要去了,但她沒答應,認為留在家鄉沒有這樣好的工資待遇。此前,她也曾應聘過本地的一些企業,但工資只有2300元到2500元。 “如果我在家鄉就業,工資低不說,孩子的教育也會受到影響。”羅帷告訴記者,目前她7歲大的女兒已經在寧波就學,就讀的雖然是普通小學,但她感覺要強于縣里的學校。 “有的企業開出的工資沒有說得那么好。”畢節市農民工廖堪告訴記者,不久前,他去貴陽市一家水廠應聘,開始說好的工資是1300元底薪,外加績效工資。誰料干了幾天后才發現,原來績效部分是班組里8個員工平分,算下來,一桶水他只能賺2毛錢。廖堪果斷選擇了辭職,“我在外邊工地上打小工都有3000元,這樣的企業我才不去呢。” 記者了解到,貴州部分非公企業工資水平與農民工的心理預期確實存在差距,不少農民工向記者反映,每個月刨去吃喝、租房和家庭開支,僅能存下近千元。 “現在貴州一些地方的物價水平和沿海地區不相上下,而有的企業不包吃住,農民工生活成本較大,現在外出打工的,挺看重‘包吃包住’這一條件的。”貴陽市農民工陳蘇林說,他以前在煙臺打工時,每天8元錢就能吃好,每個月平均能攢下近2700元。可回到家鄉的電子廠工作后,收入驟減,每月只能存下1500多元。最近,他在琢磨著要不要重新外出打工。 如何選擇最終要交給市場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40歲以上、有一定家庭經濟基礎的農民工,偏向返鄉就業,主要是為了照顧家人。而正在成為就業市場的主力的“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則依然樂于外出打工。他們父輩身上固有的“多加班多掙錢”的觀念正在淡化。這對沿襲沿海地區傳統用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貴州企業提出了挑戰。 貴州都勻籍“80后”農民工洪奎亮已有七八年的打工經歷,多是在廣州、深圳、東莞等沿海地區,每份工作干得都不長,一般是覺得沒意思了就辭職。之前他在廣州市天河區一家制衣公司做梭位,每月工資有3000元,但去年公司的訂單少了,工資也就降了下來,因此他又辭了職,打算先玩幾個月再說。洪奎亮希望的工作待遇是:月薪起碼2300元,一月休息4天,每天工作8小時,最好不要老加班。 在貴陽市人力資源市場記者遇到了“90后”磨具技術工陳海濤。小陳告訴記者,他認為找工作最重要的是看發展前途,工資和待遇并不是他考慮的重點。“我現在關注的是那些有晉升機會的職位。雖然我是學技術的,但我不想一輩子就當個一線工人,做領導才是我的目標。” 記者了解到,對于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觀念的轉型,已迫使眾多原本依靠廉價勞動力搶占市場的沿海企業,開始購買先進的技術設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一些原本單純依靠代工歐美品牌的企業,也已開始將目光投向國內市場,并加大了自主品牌的設計和宣傳。 “2008年前,公司90%以上的銷售收入來自出口,目前國內市場份額已經超過40%,而且有了自己的品牌,利潤肯定要比做代工時的5%高出很多。”東莞一家家具廠負責人稱。 沿海企業的轉型經驗,對于起步剛不久的貴州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否借鑒? 貴陽市人力資源市場常務副主任劉潤生認為,在近年的農民工“爭奪戰”中,盡管地方政府發出了聲音,但農民工如何選擇最終要交給市場,企業要增強競爭力,適時提高薪金待遇,否則,政府宣傳的力度再大,也是留不住人的。 他分析,勞動密集型用工企業應該作出適當的調整,除了提高工資待遇之外,企業也要為員工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時在晉升渠道方面必須更為通暢,這樣才能夠留住人、用好人。隨著新生代農民工素質的不斷提高,依靠廉價勞動力提高競爭力的模式正在逐漸被歷史所淘汰,企業需要重新定位而不是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趙福中 李豐) |
相關閱讀:
- [ 04-15]大馬首相納吉向華社喊話 強調政府內需要華族代表
- [ 02-11]政府幫圓安居夢 詔安141名農民工喜住新房
- [ 01-22]浙商建廠遭當地農民拆墻 公安政府法院都不管
- [ 01-22]泰政府無力收購糧食惹怒農民 加入反政府示威
- [ 12-29]“農民工對政府的九個期盼”獲中央領導批示
- [ 11-05]上杭縣人大:助推政府為農民編織安全保障網
- [ 10-23]印度一農民家園遭洪災破壞 政府僅給一美元補償
- [ 07-16]政府請告狀農民吃飯的圍觀價值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