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gbiang面的biang字,你會寫不? 2月18日,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養(yǎng)源齋設(shè)家宴款待連戰(zhàn)伉儷。習近平為陜西老鄉(xiāng)連戰(zhàn)特別準備了陜西菜,泡饃、肉夾饃以及biangbiang面。“習連會”后,網(wǎng)友紛紛熱議,習近平一頓樸素的中餐催火了慶豐包子,而與連戰(zhàn)的此番家宴,或令陜西美食和陜西話一炮走紅。 網(wǎng)友:泡饃、肉夾饃想不火都不行! 2013年12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市西城區(qū)慶豐包子鋪排隊買包子,并自己買單、端盤、取包子,共消費21元。之后不少市民慕名而來,點用“主席套餐”,并合影留念。 昨日習近平主席設(shè)宴寬待連戰(zhàn)夫婦,因與連戰(zhàn)同為陜西老鄉(xiāng),所以特別準備了肉夾饃等陜西地道美食,一時之間,牛羊肉泡饃、肉夾饃、biangbiang面等陜西美食引起了網(wǎng)友的關(guān)注。 在有關(guān)于習連會的新浪微博中,有關(guān)于肉夾饃等的評論比比皆是,更有外地網(wǎng)友表示要來西安嘗嘗正宗的牛羊肉泡饃和肉夾饃以償心愿。有網(wǎng)友認為,陜西的肉夾饃、泡饃或許會像慶豐包子一樣就此走紅,同時,因泡饃、肉夾饃、biangbiang面等陜西美食本就有較為深遠的文化溯源,網(wǎng)友在享受之余,也能更好地感受陜西文化。網(wǎng)友“鎮(zhèn)江太守”說,習主席中午的便餐就讓“慶豐”包子名揚四海,門庭若市,何況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又是家宴招侍貴賓的陜西名吃?陜西泡饃、肉夾饃、梆梆面想不火都不行。 陜西本地的網(wǎng)友則齊刷刷地有了一句新口號:走,回民巷喋泡饃去!眾所周知,陜西地道的泡饃多在回坊中,知名的老字號就有多家,平常已是門庭若市。 網(wǎng)友:你會寫biang字不? 據(jù)悉,在習近平設(shè)宴款待連戰(zhàn)夫婦時,因陜西著名的biangbiang面筆畫眾多,習近平還特別用小紙條寫下來給連戰(zhàn)。網(wǎng)友對此紛紛議論,這么難寫的字習主席都寫出來了,小伙伴們,你們會寫嗎? 其實,biangbiang面作為陜西最知名的面食,biang字雖復雜,卻有一段解構(gòu)字形的順口溜:一點撩上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咸陽。 如此復雜的字形,目前只在西安的部分餐館招牌上可見,網(wǎng)上輸入法都未有收錄,更別提字典了。自從biangbiang面端上了習連會的餐桌后,網(wǎng)友一面在好奇這個字到底該怎么寫,一面則呼吁文字委員會應把“biang”字收錄到字典里去。 網(wǎng)友:會說陜西話才是高大上 習近平與連戰(zhàn)同為陜西老鄉(xiāng),在昨天的家宴中,二人用家鄉(xiāng)話交談,更令網(wǎng)友感到親切。有陜西本地的網(wǎng)友沾沾自喜道,“看來會說陜西話才是高大上。” 網(wǎng)友“最佳笑笑爸爸”說,習連二人是老鄉(xiāng),他們可以一邊吃家鄉(xiāng)飯一邊用家鄉(xiāng)話聊“鄉(xiāng)愁”論國事,天作之合,其樂融融,悠哉美哉。網(wǎng)友“Ma_Cherie不二”也笑說,“陜西話是主流。” 有不少網(wǎng)友對這頓地道的家鄉(xiāng)菜點贊。網(wǎng)友“衣嘯天”說,“去年慶豐包子,今年羊肉泡饃,這才是舌尖上的中國。”不少網(wǎng)友認為,包子、泡饃等等這些老百姓常見的食物,無形中拉近了領(lǐng)導人與群眾的距離。 習近平漫畫形象首次公布 圖解時間都去哪兒了? 陜西地道美食肉夾饃,以臘汁肉夾饃最為出名。 肉夾饃 歷史淵源:據(jù)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zhàn)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于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制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后,制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nèi)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這是與古漢語有關(guān),肉夾饃,其實是"肉夾于饃"。 另有一種說法是,“肉夾饃”正確的叫法應為饃夾肉,但人們最初為突出臘汁肉味香色濃,故把肉放在了前邊,把饃放在了后邊,久而久之相沿成習,“肉夾饃”的稱法約定成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陜西最出名的肉夾饃是臘汁肉夾饃。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fā)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為老陜鐘愛。身居長安,隨處可見,不覺其可貴;人在異鄉(xiāng),最勾魂的卻是這滿口留香的肉夾饃。白吉饃源自咸陽。是用上好面粉揉制后做成餅形,置鐵鐺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爐膛側(cè)立,上下隔著鐵鐺板的炭火烘烤,稍頃翻面,雙面松脆微黃即可。外脆里嫩是難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饃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處。制好的白吉饃形似“鐵圈虎背菊花心”,皮薄松脆,內(nèi)心軟綿。可單獨食用,配臘汁肉同食味道更佳。 肉夾饃哪里尋:肉夾饃遍及西安大街小巷。咬一口外皮松脆,其內(nèi)綿軟的白吉饃。滿嘴香醇可口的臘汁肉和白吉饃的誘人味道,不由你不滿口生津,真是人生一小快樂。 圖為牛羊肉泡饃,西安泡饃種類眾多,此為其一。 泡饃: 歷史淵源:牛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zhàn)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于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 傳說:西安牛羊肉泡饃的出名,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得志時,生活貧困,浪落長安(今西安市)街頭。一天,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因丈干硬無法下咽。恰好,路邊有一羊肉鋪正在煮羊肉,他便去懇求給一碗羊肉湯,以便把饃泡軟再吃。店主見他可憐,讓他把饃掰碎,澆給了一勺滾燙的羊肉湯泡了泡。趙匡胤接過泡好的饃,大口吃了起來,吃得他全身發(fā)熱,頭上冒汗,饑寒全消。十年后,也就是公元960年,趙匡胤當了北宋的開國皇帝,稱為太祖。一次出巡長安,路經(jīng)當年那家羊肉鋪,香氣四溢,不禁想起以前吃羊肉湯泡饃的情景,便令停車,命店主做一碗羊肉湯泡饃。店主一下慌了手腳,店內(nèi)不賣饃,用什么泡呢?忙叫妻子馬上烙幾個餅。待餅烙好,店主一看是死(未發(fā)酵)面的,又不太熟,害怕皇帝吃了生病,便只好把饃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又煮了煮,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diào)料,然后端給皇上。趙匡胤吃后大加贊賞,隨即命隨從賜銀百兩。這事不脛而走,傳遍長安。于是來店吃羊肉湯泡饃的人越來越多,形成長安的獨特風味食品。 biangbiang面,以面條像褲帶而出名。 biangbiang面 傳說:一位集懷才不遇憤世嫉俗貧困潦倒饑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來到咸陽,他路過一家面館時,聽見里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一時饑腸轆轆,不由得踱將進去。后因無錢付賬,就與小二商量,寫biangbiang二字抵面錢。 秀才讀書,也最認書,古往今來偏偏沒有這“biang、biang”二字。“書上沒有,豈可生造乎?”皇上可以造字為名,秀才豈敢與之比肩?秀才滿腹心酸,一腔惆悵;寒窗苦讀,功不成,名不就,眾目睽睽下,落到賴賬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里罵皇上:“什么‘日月當空照’?民間疾苦,哀鴻遍野;宮闈傾軋,豺狼當?shù)?貪官污吏,橫行鄉(xiāng)里;我秀才寒窗苦讀,就因無錢無人,打不通關(guān)節(jié),獲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罷罷罷,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嘗不能?”秀才一聲大喝:“筆墨伺候!”只見他筆走龍蛇,大大地寫了一個□!他一面寫一而歌道:“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咸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tài)炎涼。 秀才寫罷擲筆,滿堂喝彩。從此,“biangbiang面”名震關(guān)中。 陜西八大怪之一:"面條像褲帶","辣子是主菜"是關(guān)中十大怪其中一怪,三言兩語將陜西關(guān)中人愛吃面習慣飲食展現(xiàn)出來,老陜?nèi)硕艘淮笸隻iangbiang面、陜西關(guān)中有一句老話:“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讒得愛吃面的人流口水。最古老的一種是搟厚切寬像褲帶,爽口耐饑撩的太。辣面拌鹽熱油潑,調(diào)面夾饃把面下。陜西八大怪,其中“面條像褲帶”就是指這種面。 來源:華商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