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20日電(記者 孫博)2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介紹,據統計,受重度腐蝕的文物數量目前是230萬件,占館藏文物總量的16.5%。作為館藏文物的保護,其保護措施第一位還是改善其保存環境。館藏文物修復工作面臨瓶頸制約。 [中央電視臺記者]: 近日有一個數據,關于全國館藏文物的腐蝕率超過50%,這個數據引起了公眾對館藏文物安全的關注。請問目前館藏文物的安全情況究竟怎么樣?關于保護下一步有怎樣的考慮? [勵小捷]: 你提的問題很專業。這個數據不是空穴來風,2002年至2005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過一次館藏文物腐蝕損害情況調查,調查結論是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情況。我再提供一個數據,受重度腐蝕的文物達到230萬件,占館藏文物總量的16.5%。各類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遷、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蝕損害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趨勢,但是我們可以采取多種保護措施來延緩這樣一個趨勢。 作為館藏文物的保護,其保護措施第一位還是改善其保存環境,比如文物庫房的溫濕度控制,比如對紙質文物光照度的控制,目的是防止產生新的病害,而不是剛才介紹50%存在不同程度損害的文物我們都要動手修。梁思成先生講過,對文物“要修舊如舊,帶病延年”。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我們是要讓它帶病延年,所以文物修復工作應該遵循這樣一個理念。盡管如此,我們不是要去把那50%都修了,而是重度腐蝕文物的存量,就是需要我們搶救維修的任務依然是很繁重的,對此國家文物局十分重視。“十一五”期間這方面的投入達到6億元,改善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庫房提升項目安排2.5億元,進入“十二五”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2011、2012、2013年三年的資金安排,館藏文物修復資金安排達到8.17億元。 當然這項工作還有其他的瓶頸制約,主要有三條:第一是人才匱乏,館藏文物修復歷史上是師承制,盡管近幾年來采取了多種形式加強培訓,但是和承擔任務相比人才短缺是嚴重矛盾;二是有些關鍵技術現在仍然沒有突破,比如青銅器的粉質灰的問題。第三是可移動文物修復工藝復雜,周期相對較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批量的完成任務。舉個例子,一件在泡水狀態的青銅器從脫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兩年半,而尺幅比較大的絲織品的修復就要更長時間,“慢工出細活”可能是文物修復的一個規定動作。 國新辦發布會 新華網在現場!更多精彩請點擊新華直播》》 |
相關閱讀:
- [ 02-24]官方:逾五成館藏文物存在腐蝕 230萬件受重度腐蝕
- [ 02-22]圓明園文物被棄置車棚 北大回應稱“臨時擺放”
- [ 02-20]日本八戶市丟失多件國家級文物 30年后才發現
- [ 02-18]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普查文物像給文物上"身份證"
- [ 02-17]中日韓掀二戰文物申遺熱 神風特攻隊申遺被批褻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