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聞分析:身陷“霾伏”,何時突破? 新華網北京2月25日電(記者顧瑞珍、廖翊)25日,北京市PM2.5小時平均濃度為33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為嚴重污染,霾橙色預警繼續拉響。 中央氣象臺也發布今年首個霾橙色預警。截至25日10時,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有58個城市為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23個城市為嚴重污染。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此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身陷“霾伏”,何時能突破? 衛星遙感監測表明,24日我國中東部地區空氣污染面積約為108萬平方公里,其中空氣污染較重面積約為90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山東、遼寧、吉林等地。與23日相比,遼寧、山東等省污染面積有所增加,安徽、浙江等省污染面積有所減小。 “過去沙塵暴,靠紗巾;現在是嚴重霧霾,不僅戴口罩,甚至要靠防毒面具了!我做了30年環保工作,看到要徹底清除霧霾,還是靠下雨刮風,真是遺憾的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聊起霧霾天也頗為無奈。 24日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有46個城市發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16個城市為嚴重污染。與23日相比,重度污染城市數量減少9個,嚴重污染城市數量增加5個。污染范圍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最重。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有23個城市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北京、邢臺、石家莊、張家口、赤峰等12個城市空氣質量為嚴重污染,天津、濟南、德州、濱州、滄州等11個城市為重度污染。與23日相比,太原市空氣質量由重度污染好轉為中度污染,天津、秦皇島、長治、濟南、東營、聊城6個城市空氣質量由中度污染下降為重度污染,北京市空氣質量由重度污染下降為嚴重污染。與23日同比,PM2.5和PM10濃度均有所上升。邢臺市為區域內污染最重城市,AQI值達到500,空氣質量為嚴重污染。北京市AQI值為313,空氣質量為嚴重污染。主要污染物為PM2.5和PM10。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造成我國近期大范圍空氣重污染的原因主要有:污染排放強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氣象條件不利,污染物難以及時擴散,尤其是京津冀區域近幾天冷空氣勢力弱,近地面風力小,大氣層結穩定,污染物容易形成積聚效應;機動車、北方冬季燃煤采暖污染等對空氣質量產生影響。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我國目前面臨的大氣污染問題是發達國家近百年來經歷的大氣污染問題的集中體現,其規模和復雜程度在國際上未有先例,也沒有成熟的控制經驗可以借鑒;而面對這一問題,我國也缺少支撐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綜合技術方法和健全完善的科學管理技術體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敏利用其科研監測站點的數據對霧霾天氣PM2.5進行了源解析。胡敏一直認為,煤燃燒、機動車尾氣排放、生物質燃燒等各類源都對PM2.5的生成有“貢獻”。 她說,PM2.5的來源是呈現多樣性和變化的,機動車是一個全年都起作用的重要的源,相對作用會因其他源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機動車自身排放,數量在增加,但標準也在加嚴。在源解析的方法上,建議多用幾種方法,發揮各種方法的優勢。 “PM2.5質量濃度水平變化大,相應的化學組成也發生大的變化,隨著源排放和氣象條件的變化,各類源的貢獻也在變化。我們治理的過程一直在跟進,現在的工業布局也在發生變化。”胡敏說。 值得期待的是,環保部已開始“出手”污染源解析。根據安排,到2014年6月底前,北京、天津和石家莊三個城市將首先完成污染源解析的初步結果,到2014年年底,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區域完成污染源解析的初步工作,解析結果將適時向公眾公布。這是為了讓所有人都呼吸上新鮮空氣和共享藍天白云的關鍵一步。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國內很多研究基本認可了機動車污染在千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的貢獻。在這類城市中,機動車保有量、使用頻率以及密集度都很高,機動車污染在這類城市污染貢獻中占據重要位置。另一方面,控制汽車總量不僅是控制機動車污染相關聯的措施,而且與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政策導向相關。 “但必須看到,在以行政手段控制的同時,以經濟和市場手段促進機動車管理仍然有很大空間。”郝吉明說。 來自環保部數據顯示,2月27日,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大氣擴散條件轉為有利。 目前我們所感受到的空氣污染,是30多年超速發展積累的隱患在突破臨界點之后的集中爆發。這決定了結構調整、污染治理注定是一場持久戰。 |
相關閱讀:
- [ 02-25]習近平霧霾中視察北京南鑼鼓巷:同呼吸 共命運
- [ 02-25]衛生計生委:做好霧霾對健康影響的監測評估
- [ 02-25]網絡空間霧霾初散,但任重道遠
- [ 02-25]應對流感霧霾 如何挑選佩戴口罩有學問
- [ 02-25]瑞典外交大臣訪華吐槽霧霾: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圖)
- [ 02-25]專家解讀霧霾天健身三大誤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