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僑聲”聚焦民生 提案“接地氣”多來自基層
2014-03-02 10:25? 王盼盼 范超?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歸僑代表履職忙 積極建言設立“華僑日” “在2987名全國人大代表中,有35名歸僑代表;在福建省68名全國人大代表中,就有4名歸僑代表,這體現了祖(籍)國、家鄉對僑胞的關懷。”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日本歸僑鄭奎城如是說。 6年前,曾在美國、加拿大做過訪問學者的鄭奎城被福建省政府以海外高級人才身份引進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任中心副主任,曾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人選、獲評為“福建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身為一名新歸僑,鄭奎城此次向全國人大提出了關于“設立華僑日(節)”的建議。 為了更好地凝聚僑心、匯聚僑力,調動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積極性,參與祖(籍)國現代化建設,促進祖(籍)國統一大業,他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每年10月21日,即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出生日或毛澤東1945年11月18日為陳嘉庚先生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這一天設立為華僑日(節)。 長期在僑鄉任職的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僑聯主席王亞君也同樣提議在國家層面設立“華僑日(節)”。 此外,王亞君還提交了關于盡快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提案,從法律層面保護了歸僑僑眷的切身利益。她說,《保護法》頒布20多年來,對維護歸僑僑眷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今,一些條款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保護歸僑僑眷權益的需要。 王亞君舉例說,如歸僑僑眷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被害人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處理,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僑聯應當給予支持和幫助。但在具體貫徹落實中,僑聯組織如何按照《保護法》規定,支持和幫助僑胞要求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處理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卻沒有規定相應的程序或具體辦法。 來自海南興隆華僑農場的全國人大代表、印尼歸僑余永華所提交的建議沒有長篇大論,卻都是來自基層的聲音。其中,“關于加大對貧困歸僑幫扶力度的建議”引起媒體關注。 “據統計,中國現有79萬多歸僑,而貧困歸僑占到歸僑總數的8%。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關注。因此,加大對貧困歸僑救助的幫扶力度,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擺脫貧困,理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于永華對媒體說道。 僑界委員談海外引才 “存活率”議題受關注 近年來,海外引才工作日益受到關注。僑聯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市僑聯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杰每年的提案都是圍繞引進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今年,他梳理了近年來“千人計劃”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情況,指出了其中一些問題。 人才分布不均與“存活率”是高杰提案的重點。“目前,中國各地海歸人才分布不均衡,大城市的海歸人才擠破頭,而亟須海歸人才的西部及東北地區卻缺乏發展的帶頭人。一些地區重視引才的數量,卻忽視了‘存活率’。” 為此,高杰提出,要統籌協調,提供配套的政策平臺和資源服務。各級政府在吸引人才的過程中,不僅應搭建政策平臺,更應提供公平的法律環境、便捷的金融服務、豐富的資源配套、完善的行政管理、靈活的市場引導,使政策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時要為海歸人才和企業之間搭橋,為有技術缺管理、缺資金的海歸項目提供管理、融資渠道的幫助。 在上海市僑聯提交的3份涉僑提案中 ,其中一份也聚焦到海外人才工作,即“關于上海率先解決海外引進人才連續工齡計算的建議”,上海市僑聯副主席沈敏呼吁對引進人才的海外工齡計算問題開展調查研究。 提案指出,在上海,工齡與養老金等各種福利密切相關。工齡長短直接影響到專業職務和職稱的聘任和工資收入。而國內人事部門至今仍執行20多年前的相關規定,對回國工作的海歸和引進人才,其海外工作時間不計入工齡,這不符合國際慣例,海歸對此普遍感到困惑不解,這也成為海外眾多高端人才對到上海創業發展駐足觀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案建議,上海應出臺將海外工齡作為連續工齡與國內工齡合并計算的辦法,在引進人才和海歸人員補充繳納其在國外工作期間的養老金后,按照連續繳付養老金計算其退休后的養老金,在海歸集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先行先試。(完) |
相關閱讀:
- [ 03-02]三月行情展望:資本市場關注兩會相關主題
- [ 03-02]兩會熱點前瞻:養老金雙軌制要并 怎么并?
- [ 03-02]媒體預測今年兩會十大熱點:就業等問題受到關注
- [ 03-02]多名代表委員倡議無煙兩會:室外也要禁煙
- [ 03-02]網友捎話兩會:推動異地高考 落實免費義務教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