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僑聲”聚焦民生 提案“接地氣”多來自基層
2014-03-02 10:25? 王盼盼 范超?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中新網3月16日電 (作者 王盼盼 范超)隨著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在京閉幕,兩會漸入尾聲。此次兩會,求真務實、勤儉節約的會風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兩會期間,全國各地僑界代表委員們積極參政議政,為僑務工作建言獻策。縱觀今年兩會僑界的提案不難發現,代表委員們的建議涉及歸僑保護法、華裔子女教育、海歸就業等民生熱點。兩會“僑聲”聚焦民生,提案更“接地氣”。 委員熱議華文教育 助力新時期僑務工作 結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建議,就如何更好地發揮僑務優勢資源的三點建議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特別提到,“我們要大力支持海外僑胞開展華文教育,大力傳播中華文化,著眼長遠,尤其要加強對當地出生的華裔新生代的工作。”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馬儒沛表示,世界范圍內“漢語熱”持續升溫,華文教育工作正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然而,華文教育在海外仍面臨發展滯后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馬儒沛委員建議,國家繼續逐年增加華文教育經費投入,為開展工作提供堅強保障,著手試點支持政府或民辦教育機構,在海外華僑華人后裔和中國外派人員較集中的國家,舉辦由所在國和中國學歷雙重承認的中文學校,并研究制定這些人來華后入學的銜接政策。此外,應動員社會力量,做大做強“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發揮其民間公益組織的作用,作政府主渠道工作的有效補充。 地方僑聯委員也針對華文教育工作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僑聯主席吳晶委員表示,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說,讓海外華人傳承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對于個人來說,家長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香蕉人”,完全遺忘了傳統文化。 吳晶委員建議,僑務、教育、財政等部門可以為海外華文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借助中國駐外使領館和當地主流僑團等力量,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在教材方面,加強華文教育理論研究,應加強本土化、多樣化教材體系建設,加大教輔讀物、通用教材的編寫、研發力度;內外聯動,加大華文教師培訓力度。 作為2013年全國政協十二屆第一次會議的海外列席代表,巴黎十三區副區長陳文雄談到參與此次政協會議所關心的問題,首先提到了華文教育議題,“目前,海外華人子女中有的不懂中文,有的則是在補習班學習,但中文水平遠遠不夠。我希望政府能夠支持海外華人的中文教育,做好‘留根工程’,讓華裔新生代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 歸僑代表履職忙 積極建言設立“華僑日” “在2987名全國人大代表中,有35名歸僑代表;在福建省68名全國人大代表中,就有4名歸僑代表,這體現了祖(籍)國、家鄉對僑胞的關懷。”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日本歸僑鄭奎城如是說。 6年前,曾在美國、加拿大做過訪問學者的鄭奎城被福建省政府以海外高級人才身份引進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任中心副主任,曾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人選、獲評為“福建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身為一名新歸僑,鄭奎城此次向全國人大提出了關于“設立華僑日(節)”的建議。 為了更好地凝聚僑心、匯聚僑力,調動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積極性,參與祖(籍)國現代化建設,促進祖(籍)國統一大業,他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每年10月21日,即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出生日或毛澤東1945年11月18日為陳嘉庚先生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這一天設立為華僑日(節)。 長期在僑鄉任職的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僑聯主席王亞君也同樣提議在國家層面設立“華僑日(節)”。 此外,王亞君還提交了關于盡快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提案,從法律層面保護了歸僑僑眷的切身利益。她說,《保護法》頒布20多年來,對維護歸僑僑眷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今,一些條款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保護歸僑僑眷權益的需要。 王亞君舉例說,如歸僑僑眷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被害人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處理,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僑聯應當給予支持和幫助。但在具體貫徹落實中,僑聯組織如何按照《保護法》規定,支持和幫助僑胞要求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處理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卻沒有規定相應的程序或具體辦法。 來自海南興隆華僑農場的全國人大代表、印尼歸僑余永華所提交的建議沒有長篇大論,卻都是來自基層的聲音。其中,“關于加大對貧困歸僑幫扶力度的建議”引起媒體關注。 “據統計,中國現有79萬多歸僑,而貧困歸僑占到歸僑總數的8%。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關注。因此,加大對貧困歸僑救助的幫扶力度,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擺脫貧困,理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于永華對媒體說道。 僑界委員談海外引才 “存活率”議題受關注 近年來,海外引才工作日益受到關注。僑聯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市僑聯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杰每年的提案都是圍繞引進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今年,他梳理了近年來“千人計劃”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情況,指出了其中一些問題。 人才分布不均與“存活率”是高杰提案的重點。“目前,中國各地海歸人才分布不均衡,大城市的海歸人才擠破頭,而亟須海歸人才的西部及東北地區卻缺乏發展的帶頭人。一些地區重視引才的數量,卻忽視了‘存活率’。” 為此,高杰提出,要統籌協調,提供配套的政策平臺和資源服務。各級政府在吸引人才的過程中,不僅應搭建政策平臺,更應提供公平的法律環境、便捷的金融服務、豐富的資源配套、完善的行政管理、靈活的市場引導,使政策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時要為海歸人才和企業之間搭橋,為有技術缺管理、缺資金的海歸項目提供管理、融資渠道的幫助。 在上海市僑聯提交的3份涉僑提案中 ,其中一份也聚焦到海外人才工作,即“關于上海率先解決海外引進人才連續工齡計算的建議”,上海市僑聯副主席沈敏呼吁對引進人才的海外工齡計算問題開展調查研究。 提案指出,在上海,工齡與養老金等各種福利密切相關。工齡長短直接影響到專業職務和職稱的聘任和工資收入。而國內人事部門至今仍執行20多年前的相關規定,對回國工作的海歸和引進人才,其海外工作時間不計入工齡,這不符合國際慣例,海歸對此普遍感到困惑不解,這也成為海外眾多高端人才對到上海創業發展駐足觀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案建議,上海應出臺將海外工齡作為連續工齡與國內工齡合并計算的辦法,在引進人才和海歸人員補充繳納其在國外工作期間的養老金后,按照連續繳付養老金計算其退休后的養老金,在海歸集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先行先試。(完) |
相關閱讀:
- [ 03-02]三月行情展望:資本市場關注兩會相關主題
- [ 03-02]兩會熱點前瞻:養老金雙軌制要并 怎么并?
- [ 03-02]媒體預測今年兩會十大熱點:就業等問題受到關注
- [ 03-02]多名代表委員倡議無煙兩會:室外也要禁煙
- [ 03-02]網友捎話兩會:推動異地高考 落實免費義務教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