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全國兩會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的第一個全國兩會,亦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戰鼓擂響的第一個全國兩會,更是新一屆國家領導集體履職將滿一年期的全國兩會。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齊魯網特別推出品牌欄目“兩會大家談”,邀請代表委員、專家學者走進齊魯網演播室,就大家關注的兩會提案議案,熱點話題進行探討,共同暢談未來發展規劃。本期《兩會大家談》特別邀請了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就文化產業和教育方面問題與網友進行解讀。
【兩會大家談】系列之二:潘魯生:文化設計成就夢想
齊魯網: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由齊魯網聯合人民網、中國網絡電視臺共同推出的特別節目《兩會大家談》。今天我們邀請到北京演播室的嘉賓是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潘院長,您好。
潘魯生:您好。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做客兩會大家談
文化植入產業發展實現
“中國制造”到“中國原創”
齊魯網:歡迎您來到我們齊魯網的演播室。在今年“兩會”期間,您個人比較關注哪些問題?
潘魯生:其實現在這一次“兩會”提出了很多的命題,去年我在全國“兩會”中提出一個關于國家應該建立設計的戰略問題,這是關于我們創新驅動戰略之后,如何實施,把我們的產業如何升級,把文化怎么能植入到我們的產業發展過程當中,這樣的一個命題。今年帶著兩個提案,第一個提案是關于我們國家應該建立一種設計促進的計劃。因為設計促進計劃,無論是在發達國家的英國、美國,還是之后的丹麥、韓國,他們都做了一個很有見地的這樣一種規劃項目,使得設計和它的產業發展、和它百姓的消費、產業的形成,是一種聯動關系。我們現在無論是文化層面的設計,還是我們產業當中的技術、功能和科研,相比是脫節的。就是說一個產業鏈中可能有三個大的方面,第一是設計,第二是加工,第三是品牌。在這樣一個大的產業鏈當中,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所欠缺的恰恰是我們兩頭,中間的這樣一個地段,我們規模很大,我們現在出現了很多的社會問題,產業問題,包括污染問題,就是說一個產業鏈當中是不完整的,設計的原創欠缺,品牌的推廣欠缺,只有加工這樣一個層次,我想我們的產業發展就遇到一個很大的障礙。
這次提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三中全會所倡導的創新驅動的問題,產業升級問題。如何把綠色設計、生態設計和我們民眾所關心的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那就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產業結構問題。我們一個時期一直在談產業結構調整,我們的文化植入,然后再一個就是消費產品如何才能推出自己的品牌。我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步增大,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到了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但是我們設計的原創和文化的融入是不夠的。所以說這一次提案的核心問題是要在設計層面,從國家這個層面上應該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另外我們現在談生態文明,談產業的結構調整,其實根本問題還在于我們產業如何能把你的市場定位、前沿的原創設計,把它做好,使得這樣一個產業鏈是健康的、可行的。最終形成中國一個最大的品牌。在國外他們很多人都說中國是制造大國,缺乏“中國創造”。其實恰恰是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都相對比較完善的時候,調整的恰恰是中國的制造。“中國制造”在層面上,我們還是中國加工,如果是能擺脫中國加工,向“中國制造”這個層面發展,可以解決我們很多的產業發展的結構調整問題,解決我們很多的就業難題。同時也可以提升我們創新驅動的綜合能力。從這樣的一個大的國際背景和國家的戰略來考慮,我想我們國家應該盡早的實施在設計的推廣領域當中,使得政府層面、企業層面、消費群體,都達成一個良好的共識和互動平臺。
齊魯網:您剛才也提到了,有關于“中國制造”,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原創”這樣的一個轉型,您覺得在推動的進程當中,我們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或者困難是什么?
潘魯生:我們現在遇到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說是各個行業之間、各個項目之間的一種不協調。其實設計我感覺文化是引領,科學技術是它一個基本的框架,然后就是品牌的形成主要是看大眾的消費。這三者的關系如何梳理好,關鍵還要看政府層面的協調,打破壁壘,使得科學技術的設計、文化創意的設計和我們最關心的一種生態文明的設計,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使得我們的產品從原創開始,就要解決后續的很多包括污染問題、環境問題,也包括文化問題。因為很多的產品,我們現在為什么不自信?是在于我們原創不再原創。喬布斯發明一個蘋果電腦,其實蘋果電腦它改變我們當下的一種生活方式,包括它的閱讀形式、信息傳播的媒介的形式、人與人之間在媒介上的溝通形式,這就叫設計。這樣的一個設計產品出來之后,解決的問題是科學藝術。我想我們中國的產業,特別是我們的信息產業,我們的三產,能不能融合到一個最高的設計點,那就要形成我們國家設計方面的一種聯動。這樣的一種經驗,像英國它是創意產業,它通過創意產業改造它的三產、落后的工業制造,推出了英國最早的創意產業。你看倫敦奧運會體現了英國人的創意的智慧。美國的文化產業,它主要是解決一個從傳媒的角度,它主要是一個傳媒、娛樂和版權產業。它這樣一個產業系統的形成,從原創到制造,到它的品牌的形成,都是從國家層面布局的。韓國在亞洲經濟危機之后,它調整了戰略,它從汽車工業、電子產業,然后一下轉向了它的時尚產業。一說韓國最早的電視劇,它是利用中國中華文化的大的儒家文化的思想,包括《大長今》這樣一部片子,雖然是古代傳統的題材,但是它很有現實意義。現在又推出了很多新型的、時尚的、年輕人特別愛看的節目,其實就是創意的一種產業。所以很多的諶業的形成,設計是前端,加工是中端,品牌是它的最后一種需求。
齊魯網:我想中國的這樣一個轉型,應該需要一個時期,逐漸轉變、逐漸變化。
潘魯生:對,所以這一次的提案當中,就希望國家有關的職能部門,真正高度重視設計對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對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我這一次又帶了一個提案,是前不久全國政協到山東調研,到了濱州、淄博,真是看到了非常好的社區建設和社區文化。我想在社區文化和社區建設當中,這是符合中央的精神,也符合民眾的需求,當然也符合老百姓對文化的一種基礎的要求。我想社區文化,我就想到中國有東部和西部,山東有半島地區,有中部也有西部,發展是不均衡的。我想在社區文化和新農村建設方面,應該高度重視老百姓所關注的、他希望得到的一種文化視點。當然我們現在唱歌、畫畫、跳舞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藝術,但是很多我們在過去傳統遺存下來的包括秧歌、包括很多傳統的劇目,它也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代表很多的鄉村,就是它有文化的記憶,它有人生的記憶,這種記憶逐步的由老人傳給中年人,中年人傳給年輕人,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山東我感覺在傳統文化非常豐厚,有這樣的一個文化資源和基礎,也希望通過社區文化的建設,文化傳承能在山東的社區文化建設和新農村文化建設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保護文化記憶樹立民間文化自信
齊魯網:您剛才提到的您帶來兩個提案,第二個提案是有關于社區文化建設的,我想這應該是跟咱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當然,這也正和咱們今年2月份在山東省全面啟動了“鄉村記憶工程”是不謀而合的。當然了,這個工程的具體內容是作為人們能夠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今年咱們山東省將投資建成20個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社區博物館,以加強對古建筑、古民居,以及鄉土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且把相關工作的開展列入到了單位考核的重要內容當中。潘院長,您是怎么來看這樣的一個部署?
潘魯生:我感覺“鄉村記憶工程”非常重要。其實在山東廣大的農村,遺存很多的文化資源。我們如何把這樣的一個資源和現代的精神文明建設、社區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下一步的城鎮化建設當中,就要觸及到農村。農村是一個大的基礎,如果是文化的基礎、這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那我們很多的鄉情就失去了,我們很多文化的記憶、生活的記憶可能也就蕩然無存。我一直在關注我們山東的傳統村落保護,這也是多年來跟馮驥才先生我們一直到陜西、河北,包括山東,我們一直呼吁,就是傳統村落的保護是個最基礎的。因為它有了一個文化的載體,就是你沒有村落了,可能你這個文化的遺產,包括生態的這個文化,它可能就遭到極大的破壞。如果是有村落這樣的一個基礎,很多的文化可以再復蘇,可以再生,也可以再弘揚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再發現、創造新的文化樣式和精神文明。
從這個層面來講,我想我們這次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個“鄉村記憶工程”,這樣的一種方案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是山東文化資源非常豐厚;第二,我們通過鄉村的記憶工程,不僅僅實施博物館這樣的一種固化的東西,更大層面是計劃老百姓對他的文化有一種自信。我們前幾年到臨沂的紅花鄉做過調研,他們整個紅花鄉主要是做中國結,就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編制工藝。這樣的一個編制工藝,第一,給當地老百姓創造了很多的財富;第二,這種傳統的記憶,過去柳編、條編,還有絲綢的中國結的編制,形成了一個民風鄉俗的發展品牌,使得這樣的一個傳統記憶到了現在一個村落的發展,給老百姓帶來一種很大的幸福感。如果是我們把鄉村記憶,就是類似于手工藝、傳統的劇目保存下來,他就感覺很自豪,我們村里邊有什么,我們鄉里邊有什么,這就叫樹立民間的、老百姓的最基礎的文化自信。
另外像博物館建設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于活態文化的傳承。這個活態文化,包括我們的民間戲曲、民間手藝,還有民間故事。你看老百姓過去給孩子講的很多的故事,其實含有很大的哲理。民間戲曲在山東流傳非常廣泛,其實民間的大戲也好、小戲也好,講的就是一種人生哲理。其實我們現在很多的生態文明建設,包括鄉村記憶這樣的一個建設,一定要從傳統的源頭尋找它的文化記憶符號,跟現在的生活有機的結合。當然農家書屋很重要,讓我們的農民學好知識。但是要看看什么樣的書,要看他需要一種什么樣的知識和文化。其實我到了張店,還有很多的社區,包括到了濱州,很多的社區,像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就開始上網了,因為她需要這樣的,她可能不需要紙本的這樣的一種媒介,她需要網絡。網絡的融入,要根據不同的區域。有的地方可能需要圖書,有的地方需要網絡的媒介,有的地方可能希望有傳統的小戲、民間的劇目,這樣可以把社區文化和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這方面我感覺應該是因地制宜。如果千篇一律,就像我們在城市化過程當中出現很多的問題。我說所謂的城市病就是“千城一面”,我們的城市規劃、建設,在過程當中,它的風格越來越淡化,這也是個國際問題。很多現代化的城市,你看不出它的面貌來,但是你要說過去古典的、傳統的城市,你想到了巴黎,巴黎的建筑,巴黎圣母院,我們過去的西安大雁塔,北京的故宮、天壇,想到了濟南是趵突泉,這就是一個文化的記憶,一種符號。現代的城市出現的問題是,規劃、建筑樣式、風格、語言同質化。在下一輪的城鎮化發展過程當中,我們要切記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弊端,不能在城鎮化發展道路上再次出現。
所以如果說從根本上不能解決設計和規劃的問題,那就可能形成“萬村一面”這樣的一種不好的景象。所以說要看得見水、看得見天、聽得見鄉愁,這就需要文化的導入、社會學家的參與、規劃師的規劃和我們建筑學家的高度的、科學的、合理的布局。我想我們在城鎮化建設過程當中,文化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想我們的鄉愁就希望有記憶,有回味,我感覺這才是叫文化。文化本來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大師和藝術家不是大學培養的,應該是社會培養的,社會造就的
齊魯網:我覺得其實這也是我們很多人所向往的一種生活方式。接下來我們再來聊一聊藝考,我們都知道,您應該說算是咱們山東省甚至全國對這個行業非常熟悉的,接下來我們想知道的是今年參加藝考的人數與去年相比有了一個增長,您是怎么來看待這個問題的?
潘魯生:山東省作為一個教育大省,同時還是個人口大省,每年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藝考,還有其他的考生,在全國都是非常高的。另外還有一個基礎,就是山東特別重視教育,不僅僅是政府、教育界,關鍵是家長,每一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一個大學學習,專科、高職不行,非要讓他讀本科、讀研究生或者更高學歷,這就是一種文化。你到廣東或者到南方其他的地區,他們重視教育,可能是更重視職業教育,孩子到了18歲怎么能找一個合適的工作,去尋找這樣的一個契合點,適合于他,然后今后就業。
藝術考試,藝考熱已經熱了十幾年了,大家一直在關注,仍然是關注這個問題。我想藝考首先是中國的藝術教育發展規模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另外就是藝術考試當中,無論各個門類,都是在所謂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對不起,我有點跑題。
現在藝考就是這樣,藝考出現熱的程度,關鍵是我們的資源和配比的問題。如果是說這個大學都敞開門,讓孩子們去選,或許藝考的考生不可能這么多。我們文化課相對比較偏低這樣的孩子進入藝考,其實有很多人就說,藝術考試你進入的學生文化考試是低的,但我并不這樣認為,我們現在從托兒所一直到中小學教育,我們所謂的主科和副科分的非常清楚,數理化是主科,其他的都是副科。但是藝術考試和文學的考試是不一樣的,我們要考文學,要考數學,要考物理、化學,其實它是知識考試。我們從小就給孩子灌輸很多的知識,甚至現在已經承擔不了了,要給他減負,但是缺乏能力的培養。藝術教育是什么?藝術教育從大的層面來講,它是素質教育,但是從一個個案來講,它相對于知識教育,它就是能力教育。
所以藝考我一直主張,在某些層面上可以提前把題目告訴大家,你無論是考樂器還是聲樂,還是表演,還是繪畫,它是一個能力的教育,就是你在同一個平臺上、同一個舞臺上,你的高與低不在于你知識的高與低,是在于你能力的掌控、把握和你的天賦,它最終的一個結果。我想我們把這兩個問題混到一塊,就感覺它很熱,其實它并不熱。我就說我們現在冷靜的思考,藝術考試到底是知識考試還是能力考試,所以說我一直建議,我們的藝考,一個是從高等藝術院校創造出一個考試的模式,就是盡可能的適應你這個學科專業的發展。同時應該培養更好、更高級的人才。但是我們現在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過程中,我感覺還應該保留一塊“凈土”,或者一塊精英教育的陣地。包括藝術考試,藝術考試現在中央音樂學院,每年給世界各個地方輸送了很多的優秀的藝術人才,它的基礎教育就是能力的培養,從鍵盤開始、從繪畫開始、從普通的樂器訓練開始,這是個能力培養,但是在國際上都拿了大獎。
最后,藝術從最高的層面,從文化層面上來講,藝術應該是精英教育。但是同時有很多的學科,像設計學科,它既可以精英教育,也可以大眾教育。你可以培養一個普通的設計師,專門的設計師和設計管理的設計師,他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層面的培養。
另外我想我們現在很多小孩子都喜歡做藝術家,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愿景,但是我更希望選擇藝術,首先要看自己的愛好、天賦,再一個就是你這樣一個能力的掌控和把握,這是一個基礎的條件。所以一定要因人而異。德國的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它從小學就開始分開了,98%多的人要從事職業教育,因為德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所以說在我們國家,服務業、制造業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其實我更希望我們在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當中,有更多的人選擇職業培養。通過這樣的一個職業教育,既讀了大學,又學了技能,也能為社會服務,也能就業,何樂而不為?我們現在很多的教育的導向,特別是藝術教育,都要當藝術家,都要當大師,我感覺大師和藝術家不是大學培養的,應該是社會培養的,社會造就的。更希望我們藝考的這些年輕的朋友,把握好自己,然后根據自己的能力、愛好、喜歡,選擇適合他的學校,有更好的發展。
山東的藝術教育應傳承好齊魯優秀的傳統文化
齊魯網:現在很多往往參加藝考的學生,可能通過參加藝術類的考試,相對來說可以進入一個比較理想的大學,可能這算是一種上一個更高學府的比較好的一種“捷徑”。接下來請您介紹一下,有關于山東省藝術教育的現狀是什么樣子的?
潘魯生:山東省現在藝術高校有兩所,這就算不少的,因為全國31所獨立設置的藝術院校,山東有兩所,一個是山東藝術學院,它是全科的,歷史也非常長,也有很多著名的專家學者。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是建校歷史相對比較短,是個單科的,主要是側重于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工藝美術有關的設計領域的一所高校,也是全國唯一的一所工藝美術學院。
在藝術學科這樣的一個大的領域,在我們山東省100多所高校當中,大概有近80%的高校都有藝術學科,要不就是單科的音樂、舞蹈、戲曲,主要是設計,包括藝術設計、工業設計,這樣的一個學科領域。從山東省的整體布局上來講,我們大概是在前幾位,就是在全國的學科的專業設置當中,藝術學科能占到80%的能占到前5位這樣的一個地位。
但是我想我們現在從山東省包括藝術生源、藝術教育,包括藝術教育方面的管理,在全國應該說這幾年的進步還是非常大的。因為山東第一是文化藝術人才非常多,高等教育的層面,現在面向全國招生的層面也比較大,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藝術考生到山東就學,這跟前幾年是不一樣的。前幾年是山東的學生都到外地去考學,這幾年全國各地的學生都要到山東的藝術學科的大學、專業來就讀,這也是一個變化。因為大學應該是五湖四海,應該是更多的地區文化交融的地方。如果在一個大學讀書,如果僅僅是山東的學生,他出去的視野可能就稍微窄了一點。如果是全國各地的孩子都有,在大學的氛圍當中他的學習、進步、發展就會有另外一個面貌。其實我更希望我們山東的藝術教育,把山東的傳統文化繼承,齊魯文化博大精深,齊魯還有六藝之術。
另外就是山東最大的一個優勢,是在于我們的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的優勢都非常強,能把這樣的資源、大學的教育資源和文化的資源有機結合,使得我們山東的藝術教育得到一個長足的發展。
齊魯網:其實藝術的范疇還是非常寬泛的,僅僅通過四年或者三年的大學,它可能學到的、掌握到的只是皮毛而已。
潘魯生:但是大學無論是專科還是本科,他學的都是基礎,這個基礎一個是技能的基礎,一個是方法的基礎,再一個還有創新能力的基礎。如果是把基礎打牢了,你要想做藝術家,要想做設計師,基礎打牢了就有可能。如果在大學的四年、高職三年當中,基礎沒打好還是不行。因為大學教育就是給你一個方法,給你一個能力培養的基礎,真正走向社會、發展自己,還需要在了解社會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不斷的發展。
未來一年期待生態文化建設有所舉措
齊魯網:我們知道,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您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對未來的一年又什么樣的期許?
潘魯生:我感覺對未來的一年,我更期待的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所舉措。我所談的這個提案當中,無論是民生問題還是設計問題,其實最終還要歸結到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如果是從生態文明建設這個角度有所提升,我想我們到明年再開“兩會”的時候,可能提很多的成果。在我們城鎮化建設當中,我們的環境保護得到了很大的弘揚。另外在生態文明建設當中,我們關注了人的發展,關注了教育,關注了人的居住環境,關注的我們在方方面面的一種大的推進。我想如果是把這樣的一個問題解決好,我們的民生問題、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齊魯網:我們也期待著明年“兩會”期間,我們再聊這些話題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更好的推動。最后要感謝潘院長來到我們齊魯網的演播室,謝謝您。最后也感謝大家的收看,再見。
潘魯生: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