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多個地區前些天出現的大面積霧霾,令大氣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燃煤污染成為霧霾形成的主要元兇。橫縱對比,患上“煤依賴癥”的不僅有中國,提出“減煤換煤”也是全球趨勢。倫敦1952年的霧霾造成上萬人死亡,也就是在這一年,這個老牌工業國家“鎖定”煤炭消費峰值,開始能源多元化。60年后,一場“頁巖氣革命”讓美國煤炭用量下降到最近25年來的最低水平,但美國總統在國情咨文中還是坦承,“建立更清潔的美國能源經濟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對中國來說,像發達國家當初基本上通過替代煤炭來治理大氣污染那樣,有不小的難度,因為中國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但中國政府“壓減燃煤”的決心不會動搖。中外環境與能源問題學者預期中國的煤炭消費峰值可能出現在“2020年前或2030年后”,在此之前,對癥下藥解決霧霾和診治“煤依賴癥”都成為重大挑戰。 中國煤炭消費峰值何時到來? 在剛過去的雙休日,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迎來難得的晴好天氣。石家莊不少居民區的冬季取暖已“煤改氣”,但近來那里的霧霾仍非常嚴重。對此現象,新華都商學院副院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霧霾的出現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最開始大家不一定看得見。當下我國出現的大面積霧霾與龐大的煤炭消費量和長期燃煤積累有直接關系,這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因此,治理霧霾需要盡可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雖然這不是短期能做到的事情。 據林伯強介紹,我國煤炭消費比重近三年來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但由于煤炭消費基數大,直到2013年煤炭消費仍占能源消費的近66%,每年還需要增長1億噸左右。2013年中國煤炭消費量為36.1億噸,占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49.33%,而中國煤炭消費增量也占世界增量的30.43%。 客觀說,造成霧霾的原因很多,包括汽車尾氣排放、城市建設污染、地形構造等等,但大量能源消費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主要原因。PM2.5是形成霧霾的直接內因,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煙塵又是形成PM2.5最重要的三大污染物。在中國,煤炭消費正是這三大污染排放的主要來源,僅燃煤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就幾乎占總排放量的一半。對中國這樣“多煤、少油、缺氣”的國家來說,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進程以及煤炭資源的價格優勢,都決定了目前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核電是可能大規模替代煤炭的能源品種,但需要比較長的建設期。石油價格昂貴而且對外依存已接近60%,因此不會用石油替代。清潔能源的使用基數又太小,以2013年為例,中國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1%左右,提供電量不到3%,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對煤炭形成有效替代。 煤炭作為一種常規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13年世界能源消費增量中,煤炭依然是增長最快的能源品種,占全球能源消費增量的57.8%。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選擇更為清潔的能源,但對許多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來說,長期而言存在“煤依賴癥”。日本、韓國的煤炭消費都占各自能源消費的相當比例,日本煤炭消費約占一次能源消費的25%。2012年亞洲能源消費占全球煤炭消費的70%,其中中國占50.2%,印度占8%。 據《華盛頓郵報》今年1月31日報道,英國BP石油的能源分析師在最新能源預測報告中提到,中國不會像過去那樣瘋狂建造燃煤電廠,但中國整體煤炭消費量在未來二十年里仍將保持較高水平,占據全世界煤炭消費的一半,然后在2030年后慢慢下降。 林伯強告訴記者,當前中國的霧霾治理將會加速能源結構的調整,加快煤炭消費峰值的到來。煤炭消費峰值(消費增量為零)2020年前到來估計應該沒有問題。中國煤炭消費峰值的到來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政府治理環境污染決心、清潔能源發展速度、碳稅實施、能源價格改革、公眾積極參與等等。比如,民眾對發展分布式風電太陽能要有更好認識,促使更多人有意識地選擇清潔能源消費,從根本上加快擺脫對煤炭的依賴。 |
相關閱讀:
- [ 03-04]傅瑩:霧霾問題已經成為一些城市標志性難題
- [ 03-04]全國政協會議開幕撞霧霾 記者戴口罩采訪
- [ 03-04]兩會速遞:全國政協多項建議落實到國家決策
- [ 03-04]全國兩會熱議榜:反腐、民生和高房價連續6年列前三
- [ 03-04]崔永元:將提出反濫種轉基因提案
- [ 03-04]科技部:國外治霾需要30年 我國不需這么長時間
- [ 03-03]兩會直擊:大會堂前上演口罩Style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