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我國深化民生領域改革取得的各項進展有目共睹,我們每一個人都切實感受到了變化。民有所盼、政有所為,民有所呼、政有所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正在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與政府的積極回應中成為現實。 每年兩會,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養老等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問題都會成為熱點。這是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殷殷期望,也是對過上更美好幸福生活的真切企盼。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正在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與政府的積極回應中成為現實。 過去一年,我國深化民生領域改革取得的各項進展有目共睹,我們每一個人都切實感受到了變化。這一年里,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僅跑贏了CPI,也跑贏了GDP;全年CPI溫和上漲,不僅低于預期,更遠遠好于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實現城鎮新增就業完成預期目標145%。民有所盼、政有所為,民有所呼、政有所行。異地高考破冰、新農合大病保障擴容、構建新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啟動“單獨兩孩”、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統一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等等,從住房、醫療、教育到物價、就業、社保等,只要是群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都會成為政府部署和解決的重點。 民生持續改善受益于黨和政府堅持發展和民生優先的方針。去年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自然災害頻發、多重矛盾交織的錯綜復雜形勢,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全年經濟增長7.7%,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單。盡管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但財政對民生的支出保證了剛性增長。諸如,去年醫療衛生支出8209億元,增長1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417億元,增長14.6%;農林水事務支出13228億元,增長9.7%;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1067億元,增長21.9%;節能環保支出3383億元,增長14.2%。民生保障的財政支出穩步增加,是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公共財政嚴控“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的成果。 民生持續改善還得益于民生優先理念的“接力”。黨和政府抓住與老百姓緊密相關的“心頭”事,要盡快解決的、必須全力保障的優先去做。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解群眾燃眉之急,為困難群體雪中送炭。不斷織密教育、醫療、社保、社會救助等在內的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對多年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失衡造成的空氣、水、土壤、食品安全等影響人民群眾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問題,作為“短板”全力補上。“兜住底”“補短板”,解決最基本、最迫切民生問題,不僅是提升人民群眾對政府滿意度的必由之徑,也是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 保證民生持續改善,制度建設是關鍵。一年來,黨和政府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基本民生保障制度的薄弱環節,反復強調“社會政策要托底”。不久前出臺第一部統籌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社會救助暫行辦法》,進一步完善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社會救助制度。通過法律制度的形式來保障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增量投入,以實現民生改善的可持續、制度化。包括社會救助制度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基本經濟社會制度,必須具有長期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以解決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引導人們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方向和待遇水平形成合理的預期。 同時我們也應該理性地認識到,一切美好目標的實現都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一切過高的承諾都是不切實際的、不可持續的。我們要根據國情做清醒的分析,特別是我們正處在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城鄉和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比較大,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統籌兼顧的難度依然很大,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民生指標的一次次刷新,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個里程碑,也是我們所選擇的“中國道路”的強有力注腳。 |
相關閱讀:
- [ 03-05]民生新起點:拆掉公共服務的籬笆墻
- [ 03-04]中國民生領域改革向深層體制開刀
- [ 03-04]全國兩會熱議榜:反腐、民生和高房價連續6年列前三
- [ 03-04]福建民生:一枝一葉總關情
- [ 03-03]董宏達:兩會如何回應民眾對民生問題所盼
- [ 03-03]葛劍雄談南科大教改:體制不改很難實現去行政化
- [ 03-02]呂新華:空氣污染是目前最大的民生問題
- [ 03-02]王書平委員: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