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生領域改革向深層體制開刀
2014-03-04 21:56? 劉斐 蔡敏 徐揚 李寶杰?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錦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 安徽省合肥市城郊農民陳文云兩年前就辦理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過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這一切得益于合肥自2012年起在全市推行的農村戶籍人口與城鎮居民無差異的城鄉統籌養老保險。 “我們加入了和城市居民一樣的養老保險,真正有了城里人的感覺。”47歲的陳文云說。 未來,中國將有更多農民像陳文云一樣,與城鎮居民在同一養老體系中享受保障。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月決定合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民生領域中城鄉居民的待遇差距比較突出,城鄉二元結構已成為阻礙民生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痼疾。 人們期待,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能把民生領域的改革更多引向體制和制度建設,使民生問題從深層次上得以解決。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說,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實現制度上的“普惠”,但“公平”問題日益凸顯。“不能因地區之隔、群體之私、部門利益而阻礙改革走向深入。” 東北財經大學教授肖興志認為,在實施城鄉一體的居民養老體系建設中應當穩妥推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優先將簽有勞動合同、有長期穩定收入的農民工納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圍,讓他們在城市穩定生活。 他說:“要加快推進‘人的城鎮化’,才能留得住農民工。”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發展已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中共繪制的民生改革藍圖覆蓋養老、教育、就業、收入分配、醫藥衛生等諸多領域,且無不指向“體制”、“機制”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朱建民表示,體制攻堅之難可從就業中窺見一斑。他說,經濟轉型中,就業形勢會更為嚴峻,也正是這種嚴峻性為機制性改革提供了倒逼動力。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為727萬人,今年被稱作“最難就業年”。除高校畢業生外,勞動力市場上的待就業大軍還有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多年積壓的社會再就業人員等。 代表委員們建言,政府不應將就業作為單一問題對待,而是結合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進程等,把就業這一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同中國整體經濟社會的建設相聯系,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 醫療保障也被視為中國民生改革的難題。國務院醫改辦上月宣布今年全面推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人們對此充滿期待。 全國人大代表、農民工劉麗說:“國家應盡快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實現城鄉醫療保險異地結算。”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健全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劉麗說:“當前,民生領域一系列改革需要啃下硬骨頭,打破過去的體制機制,比如,降低保障性住房申請門檻;打破農民工子女入學的戶籍限制等。” 分析人士表示,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召開的兩會將為民生領域的深層次改革指出更明確的方向,制定出更細化可行的措施。(采寫記者:劉斐 蔡敏 徐揚 李寶杰) |
相關閱讀:
- [ 03-04]高校校長談高考改革:關鍵在高校有更多擇錄權
- [ 03-04]李克強強調必須把控大局 保持經濟穩中向好局面
- [ 03-04]創新宏觀調控:中國經濟列車駛往更好方向
- [ 03-04]習近平等看望政協委員并參加分組討論
- [ 03-04]張高麗強調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和政協委員作用
- [ 03-04]俞正聲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 [ 03-04]李克強強調保持經濟穩中向好局面
- [ 03-04]浙江省省長李強:三張清單一張網 激發改革新活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