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全球關切之五——效率與公平下的新民生
2014-03-07 21:57? 胡雋欣、劉怡然、特羅申娜?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 劉云非)3月伊始,中國進入“兩會時間”。觀察中國的海外人士,不僅關心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在議論分析中國改革的全面深化會對中國百姓的日子有何實質性影響。 環境、物價、收入、養老、醫療、住房……會前網民熱議的中國民生問題也進入美國民調機構的視野。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高達80%的中國公眾對國家總體發展方向感到滿意。但數據也顯示,在截至2013年的五年里,對環境、社會機會、醫療、教育以及腐敗等問題“擔憂”的人數也明顯增加。 此外,財富分配失衡成為社會不均衡發展的縮影。用來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基尼系數,2013年中國為0.473,按國際標準處于偏高水平,表明收入差距較大。 轉型期的中國結構性矛盾已經顯現,而破題關鍵就在改革。相較一年前“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的感嘆,一年后李克強總理用“壯士斷腕”和“背水一戰”以示突破改革瓶頸的決心。在利益格局亟待再平衡的背景下,本屆政府的宏觀治理新思路顯現:增長與民生并重,效率與公平兼顧。 統一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兩會前出臺的措施傳遞出清晰的信息:民生和均衡發展成為本屆政府優先議題之一。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對城鄉一體化、教育、養老、就業、收入分配、醫藥衛生和生態等民生議題逐一回應,并提出具體舉措。分析人士稱,政府“糾偏”已上軌道。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為,中國發展的主要問題已不是經濟增速,去年中國就提出不以GDP論英雄,要更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其他問題,社會、教育和環境等指標的重要性超過了GDP。 回顧歷史,計劃經濟和城市工業化條件下,農業補貼工業,農業人口補貼城市人口,中國經濟社會資源長期“傾向”城市。此后,在市場化帶來的自由選擇,以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導向下,依附于土地的農業人口流向城市務工,為城市提供巨量人力資源,使城市進一步受益。 有海外學者指出,中國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給農民帶來了實惠,但由于各種歷史和現實因素,巨大的城鄉差異依然存在。中國政府意識到,要進一步“熨平”城鄉與群體差異,必須在“民生”,特別是針對農村人口的保障上下大力氣。英國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侯賽因對記者說,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城市如何真正吸納數量龐大的農民工。 從本屆政府政策目標看,城鄉一體化成為民生領域突破口,并以此構建城鄉統一大市場,補“短板”的同時增添經濟增長后勁。“三個1億人”與“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相契合: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在教育領域,政府計劃讓更多的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深造。在醫療領域,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將擴大到1000個縣,覆蓋農村5億人口。 部分國家過高的福利導致的“懶漢效應”,被看作是歐債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反觀中國,民生支出并不高,有些更是補償性的。對養老、教育、醫療、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將會激發內需。到2030年中國將有近4億農業人口走向城市。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為,建立覆蓋農民的社保體系,將釋放農民消費潛力,助推中國經濟增長。 此外,隨著農業人口“落戶”城鎮及教育程度提高,信息業和服務業等效率將得到大幅提升,對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形成巨大利好。 效率與公平是高飛的“雙翼”。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更多在于提高效率,創造財富,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何更多保障民生、提高社會公平,將成為新的政策取向。海外專家指出,公平不是均貧富,而是使民眾獲得平等競爭機會、共享發展成果。推動城鄉趨同,由易及難,將成為中國政府推動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關鍵。(參與記者:胡雋欣、劉怡然、特羅申娜) |
相關閱讀:
- [ 03-07]人大外事委員會:美國會領導人見達賴違背承諾
- [ 03-07]3月8日:人代會休會一天 政協會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
- [ 03-07]兩會上的她們
- [ 03-07]經濟學家韓康:逐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 [ 03-07]四川代表團開放日見聞:討論含金量高
- [ 03-07]“孩子去哪兒”,農民工放不下的牽掛
- [ 03-07]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下午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俞正聲出席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