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央深改組:短時間內分解336項改革舉措
2014-03-13 06:56?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陳瑋 邱淑群 |
分享到:
|
深改突破口或在“法治國家建設” 北青報:改革千頭萬緒,那么深改組推進改革的突破口會在哪里呢? 施芝鴻:關于這個問題,我舉個例子。我們全國政協社科界的劉樹成委員是社科院經濟所的研究人員,在中央領導同志來聽取我們聯組討論的時候有個發言。他在發言中認為,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加強法治國家建設,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法治化,他建議中央把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他講到這里的時候,中央領導同志插了一句話,“劉委員,你的意思是說把法治建設作為突破口嗎?”劉樹成委員說“對”,中央領導同志頷首表示肯定。我當時注意到這個細節。 現在究竟怎么來選擇改革突破口?我想下一步深改組包括下設的六個專門小組,以及設在中央政研室的辦公室,會及時匯總梳理各方面的意見,還有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成立的各地的深改組,他們也會梳理出來意見,最后還會有一個更完整的匯總,最終找出真正的突破口在哪里。我認為,改革的突破口應該是“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領域,像當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經濟特區,都成為了“牽一發而動全局”的改革舉措。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會怎么選擇?劉樹成委員提出的這個思路不無道理,如果法治是突破口之一,那法治領域更具體的突破口落在哪一個措施上?這還要尋找。 我相信,在集中各方面智慧的基礎上,這個突破口會盡快明確的。 要突破思想觀念和利益固化藩籬 北青報:這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礙在哪里? 施芝鴻:障礙有兩個,一是思想觀念的障礙,一是利益固化的藩籬。小平同志南巡解決的是“社會主義可不可以搞市場經濟”的問題,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的全面深化改革是要解決“怎樣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有效率的,也是公平的,既是能夠激發活力的,也是能夠便于治理的,能夠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打破目前市場秩序失序、市場規范失范所導致的種種不公平競爭,以及大家反映強烈的各個方面的利益差距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在這一輪改革中搞好了,我們就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更加發展,也使我們國家治理體系更加現代化。 委員建議 遲福林:地方深改組不能流于形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深化改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利益調整,每一項改革背后都是利益關系。建立深改組的最大目的就是在協調利益關系上發揮重大作用。 而對于如何協調,遲福林認為,有些部門的改革方案不能“自己改自己”,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包括部門立法等都需要征得深改小組同意,需要協調和上報;此外,改革有了方案后需要推動,深改小組起到重要作用。 對于各地成立的深改組,遲福林認為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成為一個秘書班子,應該成為強有力的專門的工作協調機構,此外還要和社會各方面結合,吸取多方面意見和建議,才能推動改革。 遲福林強調:“沒有強有力推動的改革很難,今天的改革應該靠強有力的推動,但這種強有力的推動不該等同于集權。” 王長江:不能有繞難題走的慣性 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改革路徑是先易后難,從最能形成共識的方面漸進改革。但當前已進入全局式改革階段,不能再有繞著難題走的思維慣性。 王長江認為,深改組將改革權收回中央,是打破現有權力格局,進行重新配置。同時,三中全會也提出要將頂層設計與地方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里面既包含權力集中,也包含給地方積極性,意在科學分配權力。 王長江還曾提出建議,頂層設計機構應該由退休老同志、中立的學者智囊和民主黨派人士構成,這些人熟悉經濟、政治、社會工作,但又不具體執行、沒有實權,能夠比較超脫獨立地進行設計。 文/本報記者 孫昌鑾 制圖/潘璠 |
相關閱讀:
- [ 03-13]中央出“改革試卷” 地方市長“當考生”
- [ 03-12]兩會部長好聲音:“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
- [ 03-12]甘肅省省長劉偉平: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向貧困宣戰
- [ 03-12]廈門市安監局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提高服務效能
- [ 03-12]訪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伍成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