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印政府封鎖中印戰爭報告是“鴕鳥”行為
2014-03-20 10:55? 陳新生 葛元芬?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林 林晨 |
分享到:
|
“印度政府拒絕解密中印戰爭真相報告”,19日,“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成為印度媒體報道的關鍵詞。該報告1963年由中印戰爭時的印度陸軍中將亨德森·布魯克斯和時任印度軍事學院院長巴賈特準將聯合撰寫,分析了印度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前進政策”、軍隊毫無準備和斷定中國不會參戰的戰略誤判。一名澳大利亞記者17日將該報告的部分內容傳到網上,在印度引發下載狂潮,但馬上被政府屏蔽。印度政府稱該報告涉及機密,不便公開。但在野的人民黨和印度輿論并不買賬。 “軍隊準備不周,陸軍領導力薄弱和令人困惑的信念:北京不會對尼赫魯的‘前進政策’作出軍事回應”,《印度快報》19日報道稱,根據“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披露的部分內容,這些因素導致了1962年印軍“令人恥辱的潰敗”。該報告撰寫于半個世紀之前,當時軍方試圖借此總結失敗的教訓。近日,曾參與報道中印戰爭的澳大利亞資深記者馬克斯韋爾將報告的部分內容上傳至網上,已經90歲高齡的他稱,自己不想成為“掩蓋事實的同謀”。但印度國防部18日表示,“該報告包含極度敏感的內容,現在仍具有實用價值”。 不過,該報告的部分內容還是被披露出來。《印度快報》稱,周一被披露的報告共126頁,描述了一些戰爭細節,但對當時政府領導層的作用保持了沉默。報告中稱,尼赫魯政府的“前進政策”在政治上是必要、可行的,“將中國人逐出拉達克地區是最終目標”,“但問題是,我們在軍事上是否有能力執行這個政策”。1961年11月2日,“前進政策”在尼赫魯主持的一場會議上提出,與會者包括國防部長、外交秘書、陸軍參謀長、情報局局長等高官。報告嚴厲抨擊了當時的文官和軍事領導層,“政府在政治上熱衷于恢復領土,但陸軍總部的政策明顯在軍事上不健全。”《印度快報》稱,報告主要抨擊了兩個人:尼赫魯精心挑選的考爾陸軍中將和情報局局長馬利克,“軍事計劃被丟棄,考爾將軍未注意軍事態勢,也未留心部隊的基本需求”,“馬利克建議印度政府說,中國人不會用武力來回應‘前進政策’。 新德里電視臺(NDTV)18日總結稱,該報告認為印度參加戰爭“并非根據自己的實力,而是因為認為中國方面不會做充分反應。”印度《論壇報》稱,印度對自己的鄰居“嚴重誤判”,“根據‘前進政策’,印度在中國主張的地區建立大量崗哨并展開巡邏”而導致中國反擊。英國廣播公司(BBC)18日稱,1962年中國的進攻徹底擊潰了印度缺乏準備的軍隊,持續了一個月的戰爭以中國單方面停火結束。許多歷史學者指責尼赫魯錯判了邊境局勢。“雖然現在印度和中國貿易往來頻繁,但是兩國關系仍然受到互相不信任的影響,其根本原因就是1962年的邊境戰爭,兩國邊界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19日的《印度時報》21版用整版刊登了有關該報告的報道,其中還梳理了1950年4月印度任命首位駐華大使到1962年12月中印接受科倫坡建議十余年間中印兩國重大的歷史事件。但在回顧歷史時,該報刻意回避印度在挑起西藏動亂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其“前進政策”蠶食中國領土的事實,塑造了印度在聯合國等重大場合一再支持中國,中國卻在邊界地區一再開槍挑釁的悲情、屈辱形象。 印度國大黨政府因此成為反對黨攻擊的靶子。據《印度時報》報道,人民黨要求政府正式公布該報告,該黨發言人稱:“他們想隱藏些什么東西?我們有權知道出了什么問題,我們因為尼赫魯而輸掉戰爭。”對此,國大黨政府指責人民黨在玩弄“廉價政治伎倆”。《印度快報》稱,印度政府對歷史檔案“鴕鳥式”的行為使1962成為無解時刻。不過人民黨無權就此批評國大黨,因為在人民黨執政時期也很少解密歷史檔案。(特約記者陳新生 葛元芬) |
相關閱讀:
- [ 03-20]李克強會見來華出席中印戰略經濟對話的印方主席
- [ 03-19]印度教徒報:中印戰略經濟對話聚焦應對TPP
- [ 03-03]中印海軍今年將聯合演習 印度部分官員感驚訝
- [ 02-17]印度時報:中國提議訂中印邊界行為準則
- [ 02-13]印媒:中印兩國邊界問題談判“初有成果”
- [ 02-11]楊潔篪:中國夢和印度夢息息相通
- [ 02-11]中印邊界會晤難度與期待并存 楊潔篪談中印復興夢
- [ 02-10]楊潔篪:中國夢和印度夢息息相通
- [ 02-07]外交部:早日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是兩國政府戰略目標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