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發改委披露戶籍改革細節,將建立居住證制度,教育就醫與居住年限掛鉤。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自從《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日前公布,關于城市落戶,特別是北上廣深特大型城市落戶的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規劃》首次明確,特大城市可采取積分制調控落戶規模和節奏,但是還有很多常住這些城市但無法通過積分制落戶的人怎么辦呢?發改委昨天表示,將制定與居住年限等條件掛鉤的居住證制度,教育就醫與居住年限掛鉤。
昨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表示: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解決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的問題,這意味著還有15%的人住在城鎮里卻沒有戶籍,如何解決?這剩下的2億人將通過建立居住證政策,來逐步解決社保問題乃至市民化問題。根據他居住的年限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就業服務和保障性住房等五個方面提供相應的服務。簡單說就是分兩步走,一個是落戶1億人,另外2億人提供相應的基本公共服務。
戶籍改革一直是大家特別關心的問題,其實戶籍的背后就是那些在城市打拼多年的人能不能像當地市民一樣享有同樣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了積分制,現在發改委又提出居住證制度,教育就醫與居住年限掛鉤。
社科院政治學所行政學研究室研究員贠杰認為,這種政策導向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面臨問題的一種反應,居住年限成為了在大城市居住并享受一定福利待遇的一種新的門檻的變化。對二、三線城市而言,落戶本來應該不成為什么問題了,但是新的居住證政策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將會限制這種落戶,會影響到中小城市的城鎮化的發展。
其實,落戶問題的焦點還是集中在北上廣深等特大型城市,積分制可以保證一部分人落戶,但是由于特大城市要嚴控人口規模,上周三在國新辦舉行的關于《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安部副部長黃明很委婉地說“不能說北上廣深就沒有落戶的希望了,希望不會像小城市那么大。”這話給很多人澆了一盆冷水。
贠杰認為,這種表態非常模糊,希望也比較渺茫。大城市在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大城市的城市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到了極限,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大城市的落戶政策基本上趨于嚴格,這需要從根本制度上采取措施來緩解一些資源和環境方面的問題之后,才能談的上在特大城市來進一步落戶。
特大城市要嚴控人口規模的原因就是公共資源有限,幾年之內,有那么多人要通過建立居住證政策,來逐步解決他們的社保問題乃至市民化問題,對于這些特大城市來說,壓力是不是也挺大的?
贠杰認為,現在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需要面臨的三個突出問題,第一,能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這個問題在特大城市應該不會面臨太大的障礙;第二,相應的保障資金和設施能否跟得上,目前特大城市可能不存在保障資金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問題,但是在十幾年、二十年后,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社保基金的形式就會發展比較大的變化,這些設施還是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第三,城市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是特大城市面臨最突出的問題,在短期內很難改變,特大城市近期將改變這種落戶政策的希望是比較渺茫的。
另外,北京市市長王安順今天也是在這個論壇上說,北京將健全人口調控機制。在各種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任由人口總量自由膨脹,最后的結果必然是對所有人都不負責。這再次凸顯了特大城市的難處,還是資源有限,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教育就醫與居住年限掛鉤,能真正享有戶籍市民完全相同的公共服務恐怕需要很多年,這種情況下,分散到中小城市是不是更好的選擇?
贠杰認為,在二、三線城市落戶并不存在特別大的障礙。關鍵問題是沒有均衡的發展,沒有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我們國家為什么會出現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落戶難的問題,主要還是基礎設施、福利保障方面沒有均衡的發展,大家都愿意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去涌,而在小城市的吸引力相對要弱
贠杰稱,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推動國家的均衡發展,著重發展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特別是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積極地開展工作,只有這樣均衡發展了,人們就會愿意往中小城市去,城鎮化的發展才會有明顯的成效。
贠杰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子,他說:“北京之所以是特大城市,是因為它承載了太多的功能,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很多高校、企業、國企都在北京集聚,必然給北京帶來很大的壓力,可以把一些企業、高校以及物流方面、服務方面的企業往河北、天津來分散,它的人口均衡性才能夠得到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