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面向社會招5名法官 入選者需網絡言行審查
2014-03-31 06:54? 桂田田?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導讀:2014年2月8日,大年初九的廣州陰雨沉沉。 律師張新強在辦公室里翻閱著手機,一封來自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最高法”)政治部的郵件打破了年后工作日里的平靜。 郵件通知,他獲得了到最高法參加面試的資格。 2013年12月,最高法面向社會招聘2名局級、3名處級干部。張新強是195名報名者中的一員并成功進入了25人的面試名單。 不過,他在最后階段惜敗。隨著3月18日最高法公告發布5名入選者,這場為期3個多月的公開招聘宣告結束。但對于行走在“開門選人才”這條路上的最高法而言,也面臨來自外界的質疑。有專家說,法院系統內的逐步晉升才更加符合法官職業化的角色定位。 最高法“開門”選拔人才的困境在哪里?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又是否能延續下去? 7對1的面試考核 看到最高法招聘的消息,其實是個意外。 去年12月,這位曾參與許霆案二審階段辯護的律師在一家法制類媒體官方微博上,第一次看到了社招公告。“充滿吸引力。”張新強回憶當時的感受。隨后,他將材料郵寄到了最高法政治部。 2月14日早晨7點半,張新強準時出現在北京東交民巷27號院的最高法門前,走進辦公一區的一間休息室后,他看到已經有三位競聘者正等待面談。 此時,已距他寄送材料過去了兩個月。這些應聘者角逐的是最高法此前從未向社會公開選拔過的局級職位——最高法刑事審判庭副庭長。 空曠的面試房間內,7位考官圍坐在一張方桌的另外三邊,面談室后方還設置了一排座位,留給了媒體。 來自四川省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的韓旭抽中第一個參與面談,他回憶,面談共設置了三道問題。“第一題是根據個人經歷談談基本情況,以及從事這項工作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第二主要是從審判管理的層面考查對于司法公開問題的認識,面試者要談對于裁判文書公開、審判流程公開和執行信息公開問題的看法;第三主要是談如何防范冤假錯案。” 上午10點,面談結束。當晚8點左右,剛從北京返回廣州、還沒走出新白云機場的張新強就接到了短信,這一次,是通知他2月17日返京去和平里醫院參加體檢。 在經歷差額考查后,本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來自廣州市花都區檢察院的副檢察長杜國強獲得了最高法刑事審判庭副庭長一職。 經過公示,杜國強將同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郭鋒、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處長許永俊、北京市百倫律師事務所律師賈清林和北京市委黨校法學部副教授韓德強等5人完成入職手續,成為本次“社招”挑選出的人選。 為了充分地了解5名入選者的整體情況,最高法成立了由業務部門、政治部、紀檢組成的考查組,考查組不僅到他們的原單位審查工作經歷,還關注了5人的微博和微信,觀察他們在網絡的言行以及有無負面消息等情況。 |
相關閱讀:
- [ 03-27]最高法首聘5名社會人才 考察應聘者微博言行
- [ 03-19]最高法:儲戶存款被銀行工作人員詐騙 銀行全賠
- [ 03-15]最高法:嚴懲昆明事件等一切暴恐犯罪 從重從快處理
- [ 03-13]中紀委駐最高法紀檢組長:若沒做好 回去沒法交差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