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光面子”,不做“夾生飯” “群眾就是口碑,錢進兜才算服務到位” 位于半山腰上的瀘定縣烹壩鄉沙灣村,大棚連片,蔚為壯觀,嫩油油的菜苗躍躍生長,正在地里忙活的菜農們綻開笑臉,無不感激畢世祥。 沙灣村是甘孜州的科技推廣示范村之一。2008年5月27日,畢世祥來到這里。他一邊查看地膜栽培的茄子、辣椒、黃瓜的長勢,一邊與菜農親切地交談。 他問菜農:“你們對種科技大棚蔬菜滿不滿意?” 菜農回答:“既滿意又不滿意。” “為啥?”畢世祥皺起了眉頭。 原來,蔬菜成熟時,菜農都只在家門口和公路沿線賣菜,量大了就銷售不完,有的還爛在地里,收入比過去高不了多少。 畢世祥的心情一下沉重起來……他立即把隨行的縣鄉干部召集到一起,語重心長地說:“現在科技推廣到了農戶,村里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面子上是好看了,但增產不增收。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工作還差把火,‘差把火’就是‘夾生飯’,錢要裝進老百姓兜里,才算是服務到位。” 畢世祥提出改變“坐商習氣”,開拓州外市場,培養新型農民。不久,一批有經濟頭腦的新型農民在瀘定等地涌現。他們不僅會科學種植,還懂得如何打開銷路。如今的甘孜州,新事連連,農民上互聯網找銷路,農業股份合作社與成都、重慶等大城市的超市直接對接。 得榮縣子庚鄉瓦卡村村民格絨拉姆說:“在畢部長的關心下,我們家的3畝葡萄一點都不愁銷路,去年收入3萬多元。”得榮縣按照畢世祥的要求,瞄準老百姓的腰包發展葡萄釀酒基地,去年已迅速增加到6707畝。 “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畢世祥走到哪里都把這個口號叫響。 前些年,甘孜州的景區亮點迭出,紅紅火火,而畢世祥頭腦很清醒:旅游業是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了,但依托旅游富起來的群眾并不很多。為此,他又出了兩招: 提升景區品質,促進當地居民與旅游業深度融合。 他反對一建景區就讓住戶往外遷,支持他們加入旅游服務鏈,在家門口致富。如今的海螺溝、木格措、美人谷等一批著名景區都讓當地群眾收入倍增。住在美人谷的盧阿姆,新蓋了樓房搞接待,她說:“我家年收入達30萬元。” 開拓發展思路,創新開發“民居接待”。 走進丹巴縣甲居藏寨。一幢幢藏式新民居,白墻紅壁,錯落有致,層層疊疊地分布在大山深處,掩映在綠樹和鮮花叢中,與古老的碉樓交相輝映。卵石鑲嵌的條條小徑,如彩帶在寨子里飄來繞去。小徑上不斷涌動著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 畢世祥曾無數次來過這里。這是他抓的首批“民居接待”試點之一。 甘孜州有許多像甲居這樣上百戶人家聚居的藏寨,寨子古樸自然,歷史悠久,有的還保存著明代古建筑。畢世祥一直在琢磨如何將這些具有濃郁藏鄉文化特色的古老寨子變成聚寶盆,讓這些地處偏遠的群眾盡快富起來。 2004年6月,在一個旅游發展研討會上,畢世祥首次提出要打造“民居接待”旅游新模式,他說:“對那些有獨特風貌的偏遠藏寨,政府要投入,要舍得花錢。” 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即便打造好了,領導來剪彩,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有這筆錢,還不如在景區修賓館。” 畢世祥堅持自己的想法:“領導剪彩不如群眾喝彩!” 一錘定了音。甘孜州“民居接待”迅速發展,如今已成為一大新興的特色旅游產業。全州“民居接待”戶已達2800余家,鄉村旅游從業人數達8000余人。 走在甘孜州,最美的村莊是藏寨,藏寨最熱鬧的地方是“民居接待”點。 寨子里的群眾都打心眼里感謝畢世祥。他走了幾個月了,寨子里的群眾還常在夜里手捧酥油燈,舉目星空,用高原上藏民族古老的習俗,為他們心目中的好干部畢世祥祈福…… |
相關閱讀:
- [ 04-03]畢世祥,雪山銘記你(時代先鋒)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