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如今,民主評議干部早已不鮮見。其實,在我國古代也有官員民主評議,而且有的朝代搞得還相當紅火。 春秋時期,鄭國辦了許多“鄉校”,也就是鄉村小學。后來,村里人經常聚在“鄉校”里談論家長里短、國家大事,甚至評論時政得失。一些官員聽到鄉校里的非議之聲很不自在,就建議鄭國卿子產毀掉“鄉校”。子產不同意,他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意思是:他們說的我做得對的地方,我就照著實行,他們說的我做錯的地方,我就改正,這鄉校就我的老師啊,怎么能取締它呢?讓民眾自由評判官員,把民眾的意見當成施政的鏡鑒,這就是子產對“鄉校”的態度。 民主評議的真正開端,是漢魏時期的“鄉議選士”制度。當時,官員的選拔、考核都要舉行群眾評議。西漢時,國家定期派遣官員到各地巡行。每到一地,他們先進行調查問卷,聽取群眾對各級官員的評價,然后調閱檔案資料、聽取匯報,最后對官員作出評價。由于群眾聲望很高,農民朱邑可以從鄉官一直升到大司農。相反,民主評議不佳的人,也會遭到拖累。漢代的櫟陽縣令謝游,由于在民間口碑不佳,被上級勒令辭職。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議”之風興起。即使你是鄉野村夫,如果受到“清議”表揚,那你去朝廷當官的可能性極大;相反,為官者一旦被“清議”批判,十有八九會丟官罷職。 明清官員民主評議蔚然成風 到了唐宋時期,民主評議有了進一步發展。唐朝在考察地方吏治時,把民意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唐宣宗時,醴泉縣令李君奭任期滿,數十父老代表民眾向上級州府具狀要求他留任,恰巧皇帝微服打獵時知道了此事。此后不久,皇帝親筆御批:醴泉縣令李君奭可為懷州刺史。 到了明清時期,官員民主評議蔚然成風。朱元璋在《大誥》中明確提出,各地“耆宿老人、遍處鄉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對地方官吏進行評議,其意見可直達中央。明代的海瑞剛正不阿,被百姓譽為“海青天”。海瑞離任淳安縣縣令時,家家戶戶在門前供桌上擺放一碗清水和一面明鏡,以頌揚他“清如水,明如鏡”的官德。 然而,由于民主評議的出發點是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并不是真正為百姓服務,因此古代的民主評議雖然紅火熱鬧,但難以持續發揮作用。此外,由于缺乏固定的制度體系約束,民主評議具有較大隨意性、主觀性,也出現了一些投機取巧、假借民意的現象。如,明宣宗時永寧縣稅課大使劉迪就曾經宰羊置酒,求當地耆老給上級寫表揚信,以謀求留任。 (來源《文史博覽》 作者:劉炯) |
相關閱讀:
- [ 01-20]媒體談完善黨務政務公開制度 促使隱性權力公開化
- [ 01-14]湖南地廳級干部公開述廉 探求“一把手”監督難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