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去年三管齊下 沒有多花錢卻多辦了事
2014-05-01 10:18? 李克強?來源:求是 責任編輯:林錦 |
分享到:
|
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 作者:李克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們要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認識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刻理解其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扎實有力地做好各項改革工作,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協同推進其他領域改革,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 一、發展要緊緊依靠改革 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踐表明,發展要靠改革。 過去36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位躍居第二位,從低收入經濟體進入中高收入經濟體行列,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回首36年的改革歷程,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破除計劃經濟體制束縛,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向前發展。一路走來,基本場景是:當發展面臨體制障礙難以前行、“山重水復疑無路”時,通過改革掃除障礙、增添動力,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逼出來的,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改革開放初期,安徽鳳陽農民在全國率先搞大包干,就是因貧困和饑餓所迫。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體制一改就大變樣,溫飽問題迅速得到解決。我們黨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及時在全國農村推開這項改革,隨后又在城市和其他領域進行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實踐證明,只要緊緊依靠改革,堅持破除不合理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就能激發人民群眾中蘊藏的無限創造活力,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就能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持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過去的一年,我們應對復雜局面、實現良好開局,靠的也是改革。去年,面對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多重矛盾相互交織的嚴峻局面,我國經濟不僅避免了“硬著陸”,而且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增長平穩、就業擴大、物價較低、收入提高,既好于預期,在國際上也很搶眼。取得這樣的成績,很重要的因素是靠改革。 我們大力推進以簡政放權為重點的各項改革。分批取消和下放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擴大營改增試點,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舉措,特別是向市場、向社會放權,激發了社會投資和創業熱情,增強了市場主體發展信心。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是實現去年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 我們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根據去年年初提出的預期目標,明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確定了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只要經濟運行處于這個區間,就著力促改革、調結構,增強發展內生動力。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運行態勢,我們保持定力,不隨波動頻繁的市場起舞,不因莫衷一是的聲音變調,堅持不擴大財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即使貨幣市場出現短期波動,也沉著應對。資金緊張怎么辦?我們千方百計盤活財政、貨幣資金存量,整合專項轉移支付,壓減機關事業單位一般性支出,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最大限度挖掘資金潛力。同時,想方設法用好資金增量,優化財政支出和信貸資金結構,集中用于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改善民生的重點領域,結果沒有多花錢卻多辦了事,還辦成了一些大事。 我們著力依靠改革實施結構調整。從優化供給和改善需求兩側精準發力,主要運用市場化辦法并輔之以差別化政策,有扶有控、有保有壓、有進有退,既大力支持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積極化解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又加大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投資。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特別是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等發生了可喜變化。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50%,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服務業占比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糧食產量超過1.2萬億斤,實現“十連增”;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快于東部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繼續超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這既拉動了當期增長,又為長期發展鋪路搭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回過頭看,如果不是用改革的辦法,即簡政放權、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著力調整結構“三管齊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僅去年的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而且今后幾年的日子也許會更難過。靠改革創新,既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這是去年實踐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今后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仍然要靠改革。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區域發展回旋余地很大,今后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是有潛力、有基礎的。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以持續,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千千萬萬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讓潛在的發展優勢充分顯現,推動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處理好改革與發展速度的關系非常重要。推進改革需要相應的經濟環境,從實際情況看,速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改革。如果發展速度過低,就業會出問題,居民收入增速及民生改善步伐也會相應放緩,老百姓就會不滿意,改革就難以推進。但發展速度高了,會使各方面的關系繃得很緊,容易引發通脹,妨礙結構調整,也會影響改革。我們要堅決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保持合理的、沒水分、有質量、有效益、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經濟增長。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總體有利于經濟增長。今后,我們要更好地把改革與發展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
相關閱讀:
- [ 05-01]李克強5月4日起出訪非洲四國 將簽近60份文件
- [ 04-30]中國官員:李克強訪非將推動中非經貿合作再上臺階
- [ 04-30]中非攜手共追發展夢——寫在李克強即將訪非之際
- [ 04-30]李克強訪非經貿成果豐富 囊括多種合作形式
- [ 04-30]外交部就李克強訪問埃塞俄比亞等舉行媒體吹風會
- [ 04-30]李克強應約同澳總理就馬航失聯客機下階段搜尋工作進行溝通
- [ 04-30]李克強四月份四度出手穩經濟 重點關注就業
- [ 04-30]李克強:別讓政策“聽著好聽”,落實起來卻處處受限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