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去年三管齊下 沒有多花錢卻多辦了事
2014-05-01 10:18? 李克強?來源:求是 責任編輯:林錦 |
分享到:
|
三、改革要讓人民群眾受益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所決定,是我們黨和政府的宗旨與性質所決定,也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如果人民群眾不能從改革中受益,這樣的改革就沒有意義,也不會得到人民擁護。讓人民群眾受益,就是要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我們以往的改革能以燎原之勢鋪開、一步一步深入推進,根本原因就在于給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帶來了公平參與和發展的機會,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去年以來,很多領域的改革能夠順利推進、取得成效,也是這個道理。今后改革的環境條件和重點任務會變,但讓人民群眾受益的要求不會變,也不能變。改革是最大的動力,也是最大的紅利。我們要建立公平有效的體制機制,使改革的紅利、發展的成果讓人民群眾共享。現在利益分配確實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必須進行調整。但調整利益不能只以靜態的觀點、在既有利益格局下切“蛋糕”,更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著眼于增量利益,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即使是既有利益格局調整,也不能簡單地搞平均主義那一套。首先要把貧困人群和低收入者的利益保障好維護好,讓他們在改革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要讓中等收入階層逐步擴大,使他們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還要保護高收入者的合法利益,為他們放開手腳、投資興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要使不同社會群體各展其能、各得其所,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從而形成一個各階層各方面廣泛參與和支持改革的局面。現在我國人均GDP近6800美元,改革和發展的路子走對了,到2020年就會超過1萬美元,以后還會更多。我們通過發展、通過增量來理順利益關系、優化利益格局的余地很大,讓人民群眾普遍受益的空間也很大。 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問題都與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密切相關。政府職能不轉變,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難以推動。政府是改革的組織者、推動者,也是改革的對象,必須對自身進行改革。如果政府安于現狀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右觀望等待改,自身就會成為改革的障礙。去年本屆政府開門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這實質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后要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理順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逐步建立各級政府的權力清單制度,推動政府全面正確地履行職能,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 第一,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本屆政府已經承諾,任期內把行政審批事項減少1/3以上,要確保完成。首先要把取消的文章做足、做到位,最大限度地放權給市場。對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要進行全面清理,該取消的一律取消;確需保留的,要依法調整為行政許可,今后不再搞非行政許可審批。要全面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將注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由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報公示制度,努力為企業經營和公民投資創業提供便利。 第二,保留的審批事項一律向社會公開。政務公開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助推器,是約束審批行為的緊箍咒。各部門還在實施的審批事項,要盡快公布目錄清單。除此之外,一律不得實施行政審批,更不得設立新的審批事項。這實際上是向負面清單管理方式轉變。政府以清單方式明確列出禁止和限制的范圍,清單之外,“法無禁止即可為”,企業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冊登記,即可開展投資和經營活動。 第三,加強和改進監管。簡政放權,絕不是一放了之,必須在放權的同時加強市場監管。要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完善監管體系的具體措施。地方政府在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過程中,要把加強監管作為重中之重,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網絡和科學有效的監管機制。現在往往是平時監管不及時、不到位,一出問題就搞“突擊”,搞“大檢查”,結果是雨過地皮濕,監管一定要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要抓緊建立科學的抽查制度、責任追溯制度、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對違法違規者,要嚴厲懲處,以儆效尤。 五、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現行的財稅體制是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形成的。這些年來,財政收入大幅增長,政府的調控能力顯著增強。但隨著形勢發展變化,現行財稅體制不適應、不完善的問題日益凸顯,必須進行改革。 一是推進預算公開。政府預算收入取之于民,社會公眾有權監督這些錢怎么花、花到哪、效果如何。長期以來,我國財政資金存在使用不規范、效率不高和資金沉淀等問題,部分地方政府舉債行為也缺乏約束,這些與預算透明度不夠、監督檢查乏力是分不開的。要進一步加大預算公開力度。一要擴大預算公開范圍。各級政府預算和決算都要向社會公開,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更要公開。除公共預算外,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要進一步向社會公開。各級財政轉移支付項目也要逐步公開透明。二要細化公開內容。部門預算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要盡快公開。完善政府收支預算科目體系,明確公開項目,做到科目粗細有度、表述清晰明了,讓老百姓能看懂、社會能監督。三要強化預算公開工作的監督檢查,建立預算公開問責機制。通過提高透明度強化監督和約束,使預算編制和執行更加陽光,使財政資金使用更有績效,減少尋租腐敗的機會。 二是推進稅制改革。當前的重點是擴大營改增。這項改革不只是簡單的稅制轉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消除重復征稅,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工業轉型、服務業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系統考慮,營改增還有五步曲。第一步,2014年繼續實行營改增擴大范圍;第二步,2015年基本實現營改增全覆蓋;第三步,進一步完善增值稅稅制;第四步,完善增值稅中央和地方分配體制;第五步,實行增值稅立法。今年要走好第一步,除已經確定的鐵路運輸和郵政業實行營改增外,還要將電信業等納入進來。同時,要清費立稅,推進消費稅、資源稅改革,加快環境保護稅等立法進程,繼續降低小微企業稅費負擔。 三是劃分事權和支出責任。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之間、地方各級政府之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規范,總體看,中央政府部門管了不少不該管、管不好的事。去年我們啟動了黑龍江“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中央政府在“三農”方面的審批權下放,各項涉農資金全部直接下撥到省,由地方統籌使用。這項改革取得經驗后,不僅要在全國推廣,其他方面也要借鑒其做法,把一些不適合中央部門管理的事權與財權下放。當然,中央該加強的事權和支出責任也要加強。要通過改革,健全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逐步理順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使中央與地方各安其位、各負其責、上下協同,促進政府治理整體效能的最大化。 |
相關閱讀:
- [ 05-01]李克強5月4日起出訪非洲四國 將簽近60份文件
- [ 04-30]中國官員:李克強訪非將推動中非經貿合作再上臺階
- [ 04-30]中非攜手共追發展夢——寫在李克強即將訪非之際
- [ 04-30]李克強訪非經貿成果豐富 囊括多種合作形式
- [ 04-30]外交部就李克強訪問埃塞俄比亞等舉行媒體吹風會
- [ 04-30]李克強應約同澳總理就馬航失聯客機下階段搜尋工作進行溝通
- [ 04-30]李克強四月份四度出手穩經濟 重點關注就業
- [ 04-30]李克強:別讓政策“聽著好聽”,落實起來卻處處受限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