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5月2日電 (記者 連肖)漢服婚禮、漢服婚紗照、漢服拜月、漢服祭祖……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人青睞在重要儀式等場合穿漢服、行古禮,將回歸傳統作為一種新時尚。“漢服經濟”由此興起。 5月2日,“52對新人漢服周制集體婚典”在重慶桃花源景區舉行。伴著悠揚的古琴聲,身著漢式婚服的新人登場,盥沐凈面、交拜對席、同牢合巹、解纓結發、執手之禮……整套漢婚禮儀逐一演繹。這場古風盈盈的婚禮背后,是“漢服婚禮經濟”。 在重慶經營婚慶公司的王薇稱,當下舉行漢服婚禮的人越來越多,她平均每月要承辦兩到三場。因市場稀缺,漢服婚禮司儀的價格約2500元人民幣,是普通西式婚禮司儀的兩倍多,化妝師、服裝和物料租售等價格也普遍高于西式婚禮,這使從業者謀到了更大的利潤空間。 漢服婚照同樣不缺市場。重慶一影樓推出套餐價6999元人民幣的“古典寫意漢服婚照”,雖價格高于普通婚紗照,卻下單者如云。該影樓攝影師Tony說:“穿上精織細繡的漢服,配上莊重大氣的妝容,我們會幫女人找到正宮娘娘的范兒,讓她們過一把傳統癮。” “我們會給漢服縫上裝手機的內袋。”開設網店的漢服愛好者張宇霆說,現代的漢服愛好者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人偏愛黑底綢緞,有人偏愛紅色襟口,這些他都會幫客人私人定制,不過幾乎每件漢服都會縫上手機內袋,甚至有客人要求添加手機充電寶內袋。張宇霆稱,盡管有人質疑穿漢服、玩手機純屬“穿越”,但這并不會動搖愛好者對漢服的情有獨鐘。 重慶市孔子儒學研究會會長鮮于煌告訴中新社記者,中國的傳統服飾被稱作漢裝或漢服,從三千年前開始盛行,清朝后式微。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后,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漢服逐漸復興,每逢成人禮、婚典、祭祀等重要場合,許多人會穿上漢服,倡導民眾回歸國學和傳統,許多商家從中嗅到商機。 鮮于煌認為,在多元素的社會中,各種形式的“漢服經濟”,都將有益于推動中國內地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
相關閱讀:
- [ 05-02]港媒稱反內地游客是一種心理病 病因來自教育缺陷
- [ 05-01]山東試點建室內地震避難場所 管理辦法5月起實施
- [ 04-30]《X戰警》新作將登陸內地院線 領先北美半日上映
- [ 04-29]2014世界50佳餐館排名揭曉 中國內地僅2家上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