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播出后,每周五晚上9點坐到電視機前,成為不少揚州市民不約而同的選擇。昨天晚上,“舌尖2”第三集《時節》亮相。據了解,這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最集中的一集,該集不再強調故事敘述,而是通過四季分明的中國各地美食,展示來自舌尖的味道。 此外,這集還通過臺灣一個87歲漁民的嘴巴作出反思,提醒人們在尋找極致美食的同時,要有節制地對待自然。 被稱為“賀歲片” 《時節》帶來四季分明的中國美食 昨天下午,記者留意到,“舌尖2”的官方微博做出預告時稱,“如果說《腳步》是舌尖上的公路片,《心傳》是舌尖上的武俠片,那么《時節》就是賀歲片。”同時提醒,《時節》作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最集中的一集,將會有多種美味出鏡,并貼出“熱氣騰騰的劇照”與網友們互動。 昨天晚上,記者在電視機前看到,《時節》從3月里的黑龍江,用冰天雪地里不凍的清澈溪水燉的鐵鍋燉魚開始,給人們帶來凍豆腐、木耳等美味;隨后,前往2000多公里外的浙江臨安尋找春雷后的第一撥竹筍——雷筍,并端出油燜雷筍、多味筍干等美食,隨后找到一座山頭只出三四顆的黃泥拱竹筍,其口感細膩爽脆類似梨,不過這種食材的保質期只能用分鐘計算,時間越長口感越差,當地人用黃泥拱與五花咸肉清蒸7分鐘,做成只有筍民自己才能享用的美味,這讓編導們不由感慨,“極致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 據了解,中國的“時節”囊括了農業文明的24節氣與72物候,《時節》從臺灣蘭嶼島的飛魚到鄱陽湖邊的野菜,從北京上方山的香椿到浙江筍農們珍藏的黃泥拱,帶來四季分明的中國美食,包括香椿拌豆腐、雨前腌制桂花醬、江西的九層皮、千島湖的螺螄、開花的紫蘇炒青螺、臺灣的清煮飛魚干、新疆的瑪仁糖…… “3月回暖,播種南瓜、絲瓜,等待萌發成芽;4月蝴蝶化繭,砍取枝條,給山藥搭好支架。5月燕子筑巢,準備秧苗,菜園等待施肥;夏種之后,玉米成熟,絲瓜、南瓜可以收獲;待到9、10月,播種藠頭,靜待來年生長。四季輪回,應季而作,應季而收,中國農民用祖先的經驗,獲得豐沛的回報。”“舌尖2”的解說詞這樣說道。 “切糕”成亮點 市民被做法打動,或帶火新疆游 《時節》播出后,新疆吐魯番的葡萄讓不少市民幾乎要饞得“舔屏幕”,“一想到新疆的甜葡萄,我就覺得口水直掉,而且是第一次了解到,葡萄干是掛在屋子里自然風干的,片子里新疆的天空也非常藍,夜晚的星星非常閃亮,看得我好羨慕。”80后“舌尖”粉絲小王介紹。 “115攝氏度下熬煮4小時,90公斤葡萄汁濃縮成30公斤糖漿。烘烤后的核桃仁,焦香酥脆。拌勻的瑪仁糖,趁熱切好。在中國其他地區,這種食物被稱為切糕。它不僅是最具西域風情的甜點,也是當地人重要的熱量來源。”《時節》介紹后,不少本地網友表示“深深地被切糕震撼了”,“葡萄汁熬制的糖漿本身就有損耗,核桃仁也很貴,這么做出來的切糕,賣得貴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覺得《時節》里雖然沒有再用故事煽情,端出的菜肴也多是當地人的家常做法,但我看完就特別想要親自到每個地方都跑一跑,尤其是新疆。”市民黃女士介紹,切糕的做法打動了她,也激起她想要去各地旅游觀光見識風土人情的念頭。 前不久,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帶動了民宿的旅游,“《時節》播出后,或許新疆游、東北游等線路會引起市民們的出游興致。”一位從事旅游行業的蔣先生介紹,這種樸實民風的展示比很多景點帶來的樂趣和感受是不一樣的,“如果將來有相應的線路火爆,我想也是可能的。” 編導拍攝靠天吃飯 與時間賽跑,千島湖洄游兩次沒拍成 “舌尖”播出后,拍攝手法一直備受爭議。“這集的亮點是攝影,水下攝影,延時攝影,還有慢鏡頭和運動鏡頭,給我們從不同的視角來看美食。”網友“@清韻Sissi”評論道。 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中國人講究按時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時令產生。《時節》中講述了包括雷筍、雁來蕈等時令菜,“比如,雷筍就是應雷而生;雁來蕈,是每年8月大雁歸來的時候產生的;還有野菜,其實野菜是人們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豐富餐桌的一道美味。”導演胡博介紹道。 因為拍攝時令菜,在去年一年的拍攝過程中,胡博最重要的一件事兒就是和時間賽跑,和老天爺賽跑。胡博說,7集的節目,他們是最晚收工的一個組,在3月的時候,他們還跑去牡丹江拍雪山上的食物。“我們是最晚一個收工的,非常緊張,我們都沒有一個機會可以做周密的計劃,方案確立,開策劃會,不到一個星期就出發了。” 但是,天不遂人愿的事情經常發生,用陳曉卿的話說,“老天爺卻一直在調戲她。”“她去千島湖拍魚的洄游,因為天氣的冷暖不定,拍了兩次都沒有拍到。” 記者還了解到,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2季》同名圖書將在5月下旬上市。據介紹,該書希望用文字延續影像帶來觸動,利用文字的優勢,封存感動和追思。另外,該書增補了美食溯源、文化考據及名家名篇等,引領讀者穿越美食的香氣,看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文化、人與傳統,甚至人與時間的關系。此外,“舌尖1”同名圖書的珍藏版也將推出。記者 屠明娟 【時節“味道”】 舌尖上的九層皮 頭年的大米,加入韭菜,磨出綠色的米漿;晾干的梔子果用水沖泡,調合出泥土般的黃色;第三層,大米的白色;最后,是喜慶的茄紅。一層層添加蒸熟,反復九次,做出的米糕就叫九層皮。春季秧苗青蔥,秋季稻谷金黃,打出大米雪白,過上日子紅火。 舌尖語錄 香椿素散發出一種奇特而濃郁的異香,有些人避之不及,但在愛它的人看來,這就是春天應有的味道。中國,世界上唯一將香椿嫩芽當作美食的國家。裹上雞蛋面粉糊,油炸,叫香椿魚兒;也可以切碎,攤雞蛋;或與豆腐涼拌,都是獨特的春季美食。 舌尖上的飛魚 在臺灣、日本、加勒比等溫暖的海域,每年春夏,洄游的飛魚都會成群結隊滑翔而至,浪花翻飛、鱗光閃閃。這些擁有發達胸鰭的飛行健將,不僅是海上奇觀的表演者,更是廣為人們喜愛的美食鮮物。無論熏烤、曬干,還是煮湯、制生魚片,或者用飛魚卵烹煮、做醬,都鮮美異常。 大豆的一生 大豆,在中國有5000年種植歷史。豆漿煮熟、搖勻、濾出漿液。鹵水點出的東北豆腐,不如石膏成型的南豆腐細嫩,卻以韌勁和彈性見長。經過冬天的歷練,制成凍豆腐,更別有一番風味。 |
相關閱讀:
- [ 05-02]法國調查:女人愛美食 男人重美色
- [ 04-30]85年德國拍攝的舌尖中國 各地網友認領消失的美食
- [ 04-28]福州上下杭要建美食街 匯聚“古早味”
- [ 04-26]舌尖上的美食外交---頂級私人飯局的真實面貌(圖)
- [ 04-26]85年德國拍攝的舌尖中國 各地網友認領消失的特色美食
- [ 04-25]福州教育學院教室變成"美食館" 原來是迎接洋學生
- [ 04-21]《舌尖2》首播 50多分鐘匯集超20種美食
- [ 04-18]南非男子騎行2萬公里游世界尋美食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