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其佐:建設自貿區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2014-05-13 19:35? 邱小敏?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徐家傲 陳瑜輝 |
分享到:
|
新華網消息 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掛牌被視作全面深化改革的標志性事件。一時之間,全國各地興起了申報自貿區試點的熱潮,據媒體報道,目前已有近30個省市正在積極申報試點。就此現象,經濟學家、全球化合作論壇副秘書長張其佐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仔細研讀已披露的方案,不少地方的申報更多的還是為了“爭拼政策優惠”,顯然,這種思路是違背“通過制度創新釋放改革開放紅利”政策初衷的。 建設自貿區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 記者:上海自貿區是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點,通過其運行半年多來的歷程,您認為自貿區建設的目的主要體現在什么方面? 張其佐:上海自貿區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而設立的一個“窗口”,其實施先行先試側重在三個方面的創新:一是先行先試以服務貿易為主的擴大開放創新;二是先行先試為中美正在開展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談判提供有益的實證樣本而進行的投資規則創新;三是以國際通行成熟的自由貿易園區經貿制度接軌的管理制度創新。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創新,意在構建一個改革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引領區。因此,上海自貿區的一個重大探索和使命就是“制度闖關”,按照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戰略部署,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方式,只要沒有列入負面清單的行業,企業投資都不需要審批。 從已出臺的配套政策中可以看到,上海自貿區探索與試驗區相配套的稅收政策要在符合稅制改革方向和國際慣例的前提下進行。顯然稅收優惠政策并不突出,不是搞“稅收洼地”,而主要靠“國民待遇”、“負面清單制度”、“工商一口辦理”、“過程監管”等符合國際化的舉措,幾乎都是側重于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服務體制機制的創新。由此可見,自貿區根本目的不是搞“政策特區”或“稅收洼地”,更不是“借機圈地搞開發”,而是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探索創新經濟管理模式,從而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并復制與推廣到全國各地。如果政策洼地過多過濫,無疑會阻礙各類市場要素高效流動,阻礙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就好比在高速公路行駛,如果有洼地,就容易出事故。 |
相關閱讀:
- [ 05-07]上海自貿區探路司法改革 允許試錯糾偏
- [ 05-01]上海自貿區探索開放游戲設備市場 推動互動娛樂回歸客廳
- [ 04-30]一批經濟領域新規5月起實施 “假洋奶粉”或消失
- [ 04-29]上海自貿區樓市普遍降溫 業內稱房價后理性回歸
- [ 04-24]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透出“寬進嚴管”新走向
- [ 04-24]上海自貿區新版負面清單初步擬就 縮減至少兩成
- [ 04-23]上海自貿區推出14項新制度 監管服務可復制推廣
- [ 04-17]商務部:望通過自貿協定談判 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