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眾人緬懷的人民公仆、干部楷模,同時也是有家有口、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作為6個孩子的父親,他一個月掙多少錢?夠養活一家老小嗎?是一個什么樣的女人在支持他?那些你還不知道的故事 助人的品格 上有兩位老人,下有6個兒女,焦裕祿和所有男人一樣,承擔著養家糊口的責任,而他所生活的年代,工資幾乎是家庭的全部收入來源。 1962年始為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被定為14級干部,時任蘭考縣委宣傳干事的劉俊生回憶:“當時我是21級干部,月工資51.5元,焦書記級別高,有130多元錢。” 在此之前,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械廠工作數年。工友張興霖記得,焦裕祿工資有50多元錢,很多工人只有40多元,不過當時物價低,他們的生活相對寬裕。 可“高收入階層”的焦家卻經常吃不飽飯,也沒有積蓄。“計劃經濟時代要憑票購物,糧票是按照職務、工種配給的,當時工人分糧多,干部分糧少。”焦裕祿任洛陽礦山機械廠一金工車間主任時的鄰居張泉生回憶,“我一個月有59斤糧食,焦主任只有22斤,他家人口多,就那么點糧食怎么吃得飽啊!”他想給焦家點糧票,焦裕祿從來沒要過。一次,焦裕祿回山東老家時,因為手頭拮據,竟沒能按家鄉風俗給初次見面的侄媳婦包個紅包。他去世后,除了常年佩戴的一塊手表,沒留下任何遺產。 那他的工資哪去了? 當年的蘭考縣葡萄架村大隊會計孫世忠回憶,焦裕祿曾連續3個月在此調研,每天都交一斤二兩的糧票和4毛錢作為伙食費。“好的時候能吃到饃,有時候就吃蘿卜纓子、木薯干。”跟隨焦裕祿下鄉的劉俊生說,“他交的伙食費只多不少,碰到農民家里條件差的還會另給錢。” 原洛陽礦山機械廠工人吳永富第五個孩子出生時家境困難,焦裕祿送去10元錢;工人劉輔臣的妻子生小孩后想喝點小米稀飯,焦裕祿把僅有的兩斤小米送到了他家。 類似的故事聽許多人講起過。焦裕祿工資高卻一窮二白,這種怪賬只有老百姓算得清楚。 堅韌的賢妻 人們談起焦裕祿,卻往往忽略了他背后的女人——徐俊雅。當年愛唱歌的姑娘與能拉會唱的焦裕祿結緣,攜手走過蘭考治“三害”的艱苦歲月,更在離開焦裕祿的漫長后半生,以一個女性的堅韌撫育6個子女成人。 “她操持我們這個家,確實不容易,有時會看見她坐在那里哭,但從沒聽她說過‘難’。”2005年,74歲的徐俊雅追隨焦裕祿而去,留在大兒子焦國慶記憶中的印象是“一輩子堅強”。 “父親去世前說,不能向組織伸手,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克服。所以母親非常辛苦,受了很多罪。”長女焦守鳳至今記得,焦家小院里一年四季擺著破布和舊衣服,母親漿洗后就著油燈納鞋底。 1932年,出身書香門第的徐俊雅循著焦裕祿二胡的旋律來到那個濃眉大眼的年輕人身邊,從此琴瑟相調,成為“榜樣”的堅實后盾和溫暖港灣。 “家里一切事由母親管,父親很少在家。”在焦國慶印象中,他們見不到父親很坦然,但一會兒看不見母親就到處找。 “父親最喜歡一家團聚,他走后家里很多年都沒有鞭炮聲。”女兒焦守軍對母親的失落印象很深,“過年時她總是一邊包餃子一邊默默流淚,然后在床上躺一整天。” 幾十年來,徐俊雅忍受著悲痛和思念之情,把焦裕祿的品德和家風一點一滴傳遞給兒女。尤其是對做過縣委書記的兒子焦躍進,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干得好,別人說你是焦裕祿的孩子;你干不好,別人也不會說你是徐俊雅的孩子。” 偷拍的照片 身披上衣、雙手叉腰、眼望遠方,這是焦裕祿照片中流傳最廣的一張。可如此充滿意境的畫面,竟是偷拍下來的。 “我給群眾拍照片上千張,但給焦裕祿拍的只有4張,其中3張還是偷拍的。”焦裕祿在蘭考的一年多時間里,劉俊生經常跟隨下鄉。如今已80歲高齡的他,講起照片背后的故事仍興致盎然。 1963年9月的一天,焦裕祿到老韓陵檢查生產,在紅薯地里跟農民一塊揮起了鋤頭。“這又激起我給他拍照片的念頭,可怕他阻止,我就把身子轉向另一側,偷拍了一張他鋤地的照片。”劉俊生說,以前每次拍照,焦裕祿不是把身子躲開,就是搖搖頭、擺擺手。隨后,劉俊生又透過人群的縫隙,偷拍下他蹲在花生地里拔草的鏡頭。當天午飯后,焦裕祿到胡集大隊查看泡桐生長狀況。“焦裕祿把自行車往路邊一放,說‘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啦,10年后,這里會變成一片林海’。我看他那么興奮喜悅,就掏出相機,當他叉腰走到一棵泡桐樹旁時,又偷拍了一張。”時隔50余年,劉俊生對當時的情景依然記憶深刻。這就是那張傳播最廣的照片,焦裕祿身后的泡桐就是著名的“焦桐”,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 一同下鄉的干部向焦裕祿建議合個影,焦裕祿說:“咱照相有啥用?”劉俊生趁機問出長久以來憋在肚子里的問題:“焦書記,每次下鄉你都告訴我帶上照相機,為什么不讓我給你照相呢?” “我是讓你多給群眾拍些照片,你不要想著跑前跑后給領導拍照片!”幾十年來,一想起焦裕祿,這番對話就盤旋在劉俊生心頭。“焦裕祿有很多感人的鏡頭,我卻沒拍下來,這是一個通訊干事的失職。”劉俊生至今仍為此感到深深的遺憾。 留給兒女一生回味的家風 5月的柔風再度吹起,蘭考的焦家小院里,地面上白色方磚的縫隙中長出了綠油油的春草。盡管已多年不曾住人,但每年這個時候,焦裕祿的兒女們都分外想念它,因為焦家人曾在這里生活了30年…… 曾令女兒委屈不滿的“家風”如今是她的驕傲 “書記的女兒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帶頭艱苦,不能有任何特殊。”時隔50多年,父親的話仍回蕩在焦守鳳耳邊,曾令她委屈不滿的“家風”如今是她的驕傲。 初中畢業后,焦守鳳沒能考上高中,蘭考幾家單位提出為她安排工作,話務員、教師、縣委干事……體面的職業讓十幾歲的姑娘心花怒放,但很快被父親潑了冷水。 “縣里的好單位干部子女不能去,俺爸規定的。”焦守鳳清楚記得,父親把她領到食品廠。秋天腌咸菜,焦守鳳經常要切上一兩千斤蘿卜,不過她更怵的是辣椒,一天下來手都會燒出泡,晚上疼得睡不著,只能在冷水里冰著。 1964年,當焦裕祿病重不起,19歲的焦守鳳被叫到了病床前。“他說沒為我安排個好工作,死后也沒什么留給我的,只有一塊伴他多年的手表當作紀念。”讓焦守鳳更銘記在心的是,父親要求,有困難不能向組織伸手。這個囑托讓她的母親徐俊雅吃了很多苦。 “父親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凡事不能搞特殊。”大兒子焦國慶很少體會到縣委書記家屬的“風光”。到蘭考不久,正上四年級的他聽見與縣委一墻之隔的劇院鑼鼓叮當響,好奇地從后門溜進去,告訴工作人員自己是焦裕祿的兒子,于是沒有買票,結果回家后被父親狠狠訓了一頓,那是他記憶中父親最嚴厲的一次。 父親的嚴律后來成為兒女誠心秉持的人生信條 “帶頭艱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進看齊,生活條件跟差的比。”焦裕祿的家訓,曾為兒女們帶來委屈和不滿的嚴律,后來卻成為他們誠心秉持的人生信條。 焦國慶參軍到山溝里的農場勞動4年,轉業后進地稅局,幾十年來工作勤懇、老實本分;經過醬菜廠磨煉的焦守鳳,面對單位兩次分房子,都態度鮮明說不要。“晚上能有張床睡覺,那就是好的,我不要求多高的條件。”當待業的女兒希望托關系找工作,她像父親當年一樣斷然拒絕:“老子是老子,你是你,各人的路各人走。” 焦躍進是焦家兒女唯一一個像父親一樣走上政途的,先后做過蘭考縣東壩頭鄉黨委書記、杞縣縣委書記等,如今任開封市政協主席。雖然父親去世時他年紀尚小,但母親延續了父親的教導。 “老焦有一句名言,蹲下去才能看到螞蟻。你得跟你爸爸一樣,跟群眾打成一片。”焦躍進經常從母親口中聽到這些話。“爸爸既是精神財富,也是一種壓力,鞭策我絕不能給他老人家臉上抹黑。” 悠悠琴聲成為子女們對美好家庭生活的長久惦念 在嚴厲之外,焦裕祿也是充滿溫情的慈父和鶼鰈情深的丈夫。 焦裕祿最喜歡一家團聚的氣氛,盡管他在家的時間少之又少,但只要一回家,孩子們就一擁而上,腿上坐一個,背上馱一個,脖子上掛一個,這樣的場景,成了兒女們對父親最溫馨的記憶。 焦裕祿會拉二胡,愛唱京劇,熱衷勞動,他也把這種熱愛生活的情趣傳給了兒女。“麥收時帶我們割麥子,秋收時割豆子,弟弟才三四歲,只要會走路都要參加,大的割,小的拾。”焦國慶回憶,父親講勤儉節約、愛勞動是老一輩的傳統,從小就要學會。 與母親的琴瑟相和,也是焦守鳳和弟妹們懷念與敬仰父親的重要一面。當年體諒焦裕祿工作忙碌,徐俊雅承擔了所有家務,連手絹都不舍得讓焦裕祿洗,寒冬里甚至體貼地把他的衣服放在兩層被子中間焐熱。而焦裕祿一有空,就拉起徐俊雅喜愛的二胡,悠悠琴聲成為子女們對美好家庭生活的長久惦念。 -河南法制報 |
相關閱讀:
- [ 05-14]焦裕祿,那些你還不知道的故事
- [ 04-25]郭金龍:焦裕祿精神永遠不過時
- [ 04-10]劉延東:在教育系統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
- [ 04-10]焦裕祿女兒:中央歷代領導人均接見過自己和家人
- [ 04-10]盤點七常委群眾路線聯系點:深入貧困基層 各有深意
- [ 03-31]中央要求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踐行“三嚴三實”
- [ 03-25]那些年有關焦裕祿的故事:初次見侄媳婦沒錢給見面禮
- [ 03-24]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弘揚焦裕祿精神 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