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5月15日電(記者 鄧中豪)央行近日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今年4月,我國住戶存款劇減1.23萬億元,創下近年新高。專家表示,4月份住戶存款劇減既與季初時點因素有關,又體現了居民投資選擇日趨豐富、銀行存款流失壓力加大的現實。 4月住戶存款劇減萬億元 央行數據顯示:4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08.45萬億元,減少654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23萬億元。 4月份住戶存款減少超過1萬億元,創造近年新高,引發外界關于“銀行失血”“貪官外逃”的種種猜測。記者查詢央行數據發現,每逢4月份都會出現住戶存款減少的現象:2010年4月住戶存款減少419億元,2011年4月減少4678億元,2012年4月減少6379億元,2013年4月減少9391億元,今年4月這個數字則擴大到了12300億元。 專家認為,雖然4月份人民幣存款總額下降,但并不代表我國存款總量正持續走低,1.23萬億元也未偏離正常的波動區間:今年1月,在春節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人民幣存款銳減9402億元;春節之后的2月和3月,隨著企業資金回流,人民幣存款余額持續增加,其中2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1.99萬億元,3月份人民幣存款余額增加了3.67萬億元。 我國人民幣存款總量上升趨勢并未改變:今年4月我國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加10.62萬億元,同比增速雖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降低0.5個和5.3個百分點,但仍達10.9%。 流失的錢都去哪兒了? 專家表示,4月份住戶存款大量流失,既與季初“非正常存款”流失、理財資金出表有關,又體現了居民投資選擇日趨豐富、銀行存款流失壓力加大的現實。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李憲鐸認為,盡管監管層加大了對“日均存貸比”等非時點指標的考核力度,但銀行出于粉飾季報、改善考核等因素的需求,一般總會在3月、6月、9月、12月等季末月份“沖時點”,以高息攬儲等方式突擊拉一批存款,導致季末月份存款暴增。等到了4月、7月、10月、1月等季初月份,這些“非正常存款”大量流失,存款余額自然大幅回落。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說,非保本的銀行理財不算存款,許多銀行為實現“沖時點”的目的,有意把許多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設計為季末那一天到期,從而在季末的關鍵時點獲得活期存款。等到了季初月份,這些由理財資金轉化的活期存款再次出表,變成銀行理財產品,從而致使住戶存款大幅下降。 自去年6月份“余額寶”出世以來,大量的居民存款被以“余額寶”“理財通”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以及其背后的貨幣基金所吸引。數據顯示,2013年二季度末,我國貨幣基金總規模僅為3042億元,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投資品類”。在互聯網金融的帶動下,至2013年三季度末,我國貨幣基金總規模上升到4802億元,其中僅“余額寶”就貢獻了557億元;至2014年3月末,我國貨幣基金規模已同比暴增近萬億元,達到1.44萬億元,其中僅“余額寶”的規模就超過4000億元。 銀行存款吸引力降低 專家認為,隨著互聯網金融以及其他民間投資理財渠道的增加,民眾的選擇日趨多元化,銀行存款對居民的吸引力已大大降低。 平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羅曉鳴認為,在互聯網金融等新投資渠道出現之后,原本被排斥在銀行理財市場之外的小額資金也紛紛進入理財市場。大量小額資金聚集,形成“長尾效應”,對銀行的活期存款構成直接沖擊。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隨著居民投資理財意識日益增強,包括證券、基金、信托、互聯網金融在內的理財市場必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都將增大銀行“保衛存款”的壓力。另外,民間利率與銀行的官方利率已形成“價格雙軌”的局面,也致使銀行存款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銀行存款吸引力的下降,許多中小銀行開始以高息攬存的方式吸引存款。記者在天津市暗訪了解到,河北銀行天津分行、廊坊銀行天津分行等多家銀行均以“存款返現金”的方式吸引存款,其中廊坊銀行天津分行甚至給出了“一年期定期存款,每一萬元返還100元”的誘人價碼。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陳穎認為,在居民投資理財渠道多元化的今天,許多銀行都有高息攬存的沖動。與其放任各銀行暗中返現、以違規的方式競爭,不如適當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使銀行變暗斗為明爭,提高整個銀行系統的競爭力。 |
相關閱讀:
- [ 05-15]依靠丈夫公務員身份 一女老板非法集資1億多
- [ 05-15]男子扮董事長騙590名老人1800萬 受騙者9成是女性
- [ 05-14]存款下降凸現中國資金格局生變
- [ 05-14]經濟參考報:余額寶不該淪為替罪的羔羊
- [ 05-13]伯伯委托侄兒存款 侄兒竟然偽造存單騙走12萬元
- [ 05-12]國稅局職工詐騙非法吸存數億元被判死緩
- [ 05-12]周小川回應降準傳聞:目前不會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
- [ 05-06]取480元存款,非花1000元公證不可?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