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土地整治藍皮書》顯示,中國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的面積約5000萬畝,很多地區土壤污染嚴重。隨著土壤污染問題的凸顯,土壤修復,這個有些陌生的名詞正逐漸走進公眾視野。這個環保新產業如今正在迅速發展,但是修復周期的漫長讓人感覺到了治理土壤污染的壓力之大。 工業污染成土壤污染主因 “土地修復的問題確實需要重視。”省環境與能源保護站一位專家說,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污染、礦產開發成了農業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農業污染本身占比很小。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濟南高新區舜泰廣場的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山東分公司。試圖通過一家企業了解土壤修復行業的些許情況。 這家公司已在濟南、淄博等地相繼開展了污染場地環境風險評價、污染場地植物修復等多項業務。 “一塊土地的土壤修復成本在接手之前并不明確。”該公司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按照一般流程,污染土地會由環保部門進行監管,調查采樣確定存在土壤污染后,會通知土地業主對污染土壤進行修復。在對土壤污染現狀進行污染評價后,土壤修復公司會作出具體方案。 當詢問該公司在山東地區業務開展情況時,工作人員只是表示業務少而精,具體業務不方便透露。 土壤修復投入巨大,動輒上億元 “土壤修復極其復雜,我省的土壤修復還處在實驗、示范階段。”省環境與能源保護站一位專家介紹說,土壤分輕度、中度、重度污染,修復資金多少、修復周期長短還要視污染程度而定。重度污染的土地恢復周期長,少說也要三四十年。 該專家提出,近年來不管是土壤還是水體,鎘含量普遍增加,這種重金屬不降解、不轉移,人體吸收后也不排泄。類似鎘這樣的重金屬超標,在沿海工業發達地區和西南酸性土壤聚集地區,尤其嚴重。 由于中國工業化發展較晚,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的土壤修復行業起步也較晚,最早開始于2008年奧運會前后。 2012年3月份出臺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將節能環保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土壤修復也在環保產業的重點發展之列。伴隨著政府對土壤修復的重視和政策的日漸明了,土壤行業的掘金者迅速集結,產業呈現爆發增長的趨勢。 業內人士透露,吸引掘金者紛至沓來的重要原因,是土壤修復項目往往投入巨大,少則幾千萬動輒上億元。記者 李虎 孟敏 |
相關閱讀:
- [ 05-24]土壤污染及退化嚴重 中國面臨土地利用新挑戰
- [ 05-22]土壤“多路吸污”難治理 每年受污糧食達1200萬噸
- [ 05-21]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
- [ 05-21]中石化:盜油分子打孔盜油致甬滬寧原油管道漏油
- [ 05-20]再增一例人感染H7N9 目前中山共確診5例病例
- [ 05-20]北京市將淘汰退出300家污染企業 不帶污染外遷
- [ 05-19]環保部:企業搬遷關停中的污染防治信息需公開
- [ 05-19]“誰污染誰治理”思路受挑戰 第三方治理正當其時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