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省份“照顧”考生品德:應防道德加分不道德 在競賽、體育類加分項目大幅“瘦身”獲得輿論肯定的同時,一些省份有關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方面的高考照顧政策,則引發較大爭議。 據中新網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北京、重慶、海南、內蒙古、湖南、河南、廣東、江蘇、浙江、黑龍江、吉林、安徽、四川、西藏、寧夏、陜西等在內,至少有16個省份推出涉及考生思想品德方面的照顧政策。 除黑龍江、吉林、陜西等3省份表示“優先錄取”之外,其余13省份均為加分政策。其中,北京和湖南加20分,山東和四川最高可加到20分,其余9省份則一律加10分。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內蒙古、山東、浙江、安徽、四川等6省份明確提到“見義勇為”。其中,安徽直接將“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者”限定為“獲市級以上表彰見義勇為者”。 這雖不是今年新提出的加分項,但一時還是爭議四起:思想品德好壞怎么界定?會不會滋生腐敗空間?見義勇為會不會把考生推向危險境地?用升學利益促進道德建設,是否會適得其反? 在熊丙奇看來,“德育”加分被重視,其實只有象征意義,而且,通過政府認定的德育加分,會不會存在以前的“交易”、操作問題,還需要觀察,如果出現,德育加分,就變成很不道德的事。 “另外,從落實學校自主權出發,應該由學校來認可是否接受這一加分,大學的招生首要考慮的學術和教育標準,而非其他標準。”熊丙奇說,這可成為大學評價學生的一方面指標,而不宜加在總分上,要求學校必須認可。 儲朝暉則認為,這雖然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但不夠專業化,“因為不論是思想品德還是見義勇為,都不是一個人穩定性的品質,很難對其測定,另外,也很難保證他不是為了高考加分這樣做。” “所以,即便有各種審核,但實施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如果實施不好的話,不光是對考生本人不利,還會對其它考生乃至整個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儲朝暉說。 高考加分存廢之爭:學者吁建多元評價體系 近年來,高考加分政策飽受詬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執行過程中的種種亂象。河南省一名學生家長表示,“這些年我們見過太多圍繞高考加分的造假行為,可以說每一項加分政策都有尋租的空間,這也是社會輿論反對加分政策的原因。” 于是,進一步清理或直接取消高考加分的呼聲再起。熊丙奇對此表示,如果只清理高考加分,而不進行高考改革,這樣的治理并不能徹底消除加分腐敗問題,也對引導學生發展個性、特長不利。 在熊丙奇看來,首先,清理了高考加分項目,但現存高考加分的運作機制并沒有變化,原來存在于高考加分中的問題,在保留的高考加分項目中會依舊存在。 “我國高考加分之所以存在加分腐敗的問題,是因為加分就由行政部門主導,而行政主導也就難以規避權錢交易和權勢交易等問題,要根本治理加分腐敗,應該防止行政干預招生,落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并建立確保招生自主權被合法合理使用的機制。”他說。 其次,高考加分最初的目的是鼓勵學生特長發展,但由于高考錄取實行單一分數評價,因此加分演變為加分教育,在取消加分之后,應該建立高校的多元評價體系,把加分項目納入多元評價中。 熊丙奇舉例說,美國名校的錄取指標大多有16項,中國目前的的加分項目,諸如特長加分、中學綜合表現加分,都是多元評價體系的一個指標,所不同的是,美國是由大學自主認可,自主評價,而中國則由政府認定,學校必須接受。 “如果取消高考加分,卻不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我國高考錄取將重回分數評價,這是不利于鼓勵學生個性和特長發展的。”熊丙奇說,目前,這一問題看似通過高校自主招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如果不全面探索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中國的基礎教育難以有多元教育,也難以鼓勵有個性的學生成長。 儲朝暉也認為,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讓高考招生從行政主導向專業主導轉化,應是未來改革的方向。但在當前處于加總分的高考模式下,加分項目應是越少越好。(完) 自主招生公信力遭疑 學者吁推進高招信息公開 各地考生上名校幾率懸殊 “屬地招生”叩問高考公平 考場外的高考期待:異地高考“門檻”問題待解 |
相關閱讀:
- [ 06-07]福建22萬高考生今趕考 6月25日公布高招切線
- [ 06-06]自主招生公信力遭疑 學者吁推進高招信息公開
- [ 06-05]多省市近年未能完成高招計劃 生源危機倒逼高校轉型
- [ 06-03]2014高招手冊 海峽論壇 新爸爸·老爸爸
- [ 05-31]今年我省高招志愿設置有變化 文史理工類分四批次錄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